古希腊罗马的散文中,历史、地理、传记的著述,哲学的著述和演说辞为其三个主要种类,以后文体逐渐发展,日益繁多。机智、善辩、博学、端庄,说来娓娓动听而又从容不迫,我所读到的古希腊罗马散文几乎都具有此等特点,而又各具特色。大约在四十年代,我在闽北一个四面生长苍郁的杉木林的山村里就读(当时,一些高等学校迁至偏僻山区办学)。我至今记得学校门前有一座浮桥,我常在桥上乘凉并读《西塞罗文录》(梁实秋译)。其中《论老年》有一段话(我至今记得):
少年老成是我所赞许的,但是老年而有少年气象亦是我所赞许的。凡是老年而有青年气象的人,身体虽老,精神不会老的。
我当时才二十多岁。奇怪的是,我当时竟以这些话来观察我周围的年轻友人,观察年老的师长。《西塞罗文录》可能是我最初认识罗马文学的一条通径。《西塞罗文录》中除《论老年》外,尚有《论友谊》,也是博学善辩、通晓人情的一篇令人读了感到愉悦的散文。
《希腊罗马散文选》中也选译了《论老年》和西塞罗的《第一篇控告卡提利那辞》,此外还有柏拉图等其他七位哲人、演说家的散文作品十多篇。尤其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严群译),真是妙极了。小普林尼的作品颇为接近现代的抒情散文。象他描绘一次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情景:
……那块云是从那座山升起来的,远处观看的人分辨不清楚,——它是从维苏威山升起的,那是后来才知道的,——论形状,与松树的树冠最相象。它象是被一株无比高大的树干举向天空,无数的枝条向四方伸展,我想那是因为它被新聚集的气流托起,在空气力乏之后无所依赖,或者甚至因为被自身的重量所制服,因而向四面消散,有时呈白色,有时乌黑混浊,好象是把泥土和尘埃一起裹挟而上。
——王焕生译《致塔西陀》
这样的美文,在四十年代,我也从《陀螺》(周作人译)中读到过。
“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忽然怀念《西塞罗文录》、《陀螺》。托人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各复印一册。现在手头又有了一册《希腊罗马散文选》,兴到时,可以随意披阅了,真乃一大幸事。
(《希腊罗马散文选》,罗念生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七月第一版。
品书录
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