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底山》(旬刊),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影印本。……始刊于一九三○年四月十一日,终刊为一九三○年五年二十一日。巴尔底山者,Partisan之对音也,原意为游击队。
文章接着说到刊物定名的经过“大家提了十来个刊名,供选择,其中有‘游击队’”,鲁迅“选定此名,但嫌太露,改为对音的‘巴尔底山’”。这四个字的报头也是鲁迅亲笔写的。
事情不大,却是旧时代的侧影。而鲁迅的斗争艺术,他那种“韧”的战斗精神,也跃然纸上了。
类似“巴尔底山”的“对音”,还可以举出一些。这常常令人想起可敬的前辈在黑夜中走过怎样的路。
著名的“亢慕义斋”,是二十年代之初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办公室,又兼图书室和翻译室。“亢慕义”是德文译音,全文意思是“共产主义小室”(Das Kammunistsches Zim-mer)。罗章龙《椿园载记》曾述及此事。
三十年代,宋之的与于伶发起组织“苞莉芭”剧杜。“苞莉芭”即俄文“斗争”(бopьбa)的音译。
大家知道茅盾用过一个笔名“施华洛”。茅盾本人在《回忆录》中作了解释:“这是英文燕子的音译,而我小名燕昌。”这也是一种“对音”,不过政治色彩不浓罢了。周立波以“立波”音译英语“自由”,也可见作家的寄托。
补白
狄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