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老生常谈,却始终熠熠生辉。爱好读书的人对此话更是奉若圭臬。谁不懂得光阴似金?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报上谈到:有些知识分子由于各种原因,巴不得为书报刊物写点小文章,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同时还谈到:要是津津乐道于小文章,而且东一<SPS=2013>头西一棒,那么,就有会把自己整体设计和大好前程在转瞬即逝的小火花中浪费掉的危险。我知道他说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记得他还跟我说起过那篇漫谈的“画外音”,一言蔽之曰:为了短文稿酬的“寸金”而磨掉“寸光阴”,太有点化不来了。这对个人说来,也不无值得提醒之处。但在后来,我又想,朋友的话似乎少了点什么,那就是短文的社会效益。
在翻书刊杂志时,人们只是先挑那些题意新颖、篇幅短小的东西看。原因很简单,短小而有意思的东西,其光芒在眼前毕呈无隐,但在洋洋洒洒的大块文章中,闪光的点往往会被冗长的裹布包得过多而影踪难觅。在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写“寸言”的作者,若能调味得当,色泽鲜明,从读书的整个社会效益看,还是化得来的,因为它使千万人都看上一眼,也就换回了广大读者千万“寸光阴”的可观价值。
补白
顾承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