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前,陈寅恪先生面对敦煌劫余之故纸残篇,曾抒发过如下一段议论: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预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这段话在当时的学术界几成家弦户诵之言,而究其始,则最早见刊于《历史语言所集刊》第一本。最近,中华书局开始影印这些集刊。历史语言所始建于一九二八年蔡元培掌中央研究院之际。以蔡氏的人望、胸襟、识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界之福。尽管当时国家多难,经费支绌,但该所济济多士,人才荟萃,在艰难的条件下,从事了包括殷墟考古发掘在内的大量学术工作,其治学方法和风格,更蔚成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所谓“历史语言所派”,而集中反映该所成果的,就是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一本《集刊》。过去“历史语言所派”的治学方法,往往被人以“<SPS=1883><SPS=1880>考据”一语论定。好在现在重新影印的第一本里,就有《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工作旨趣》一文,不难从中觇知这一学派的大体风貌。提倡以现代的科学精神,对中国本土的典章文献、钟鼎尊彝、偏霸杂史等等材料,作出系统的整理,反对徒托空言,崇尚直接研究材料、扩张材料,这样一种谨严务实的学风,对于我们确立新的治学途径和方法,免遭“闭门造车”之讥,力求得预时代之流,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供应经济学派产生于七十年代资本主义进入停滞膨胀的经济危机时期。它认为供应产生需求。这个学派的这种理论曾经是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和里根经济政策的理论支柱。但是它的理论实际上还很不成熟,没有真正形成为体系。但关于这方面的专著极少,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当代学术思潮译丛”推出了保罗·克雷·罗伯茨的《供应学派革命:华盛顿决策内幕》,对供应学派在美国产生、发展及其前景作了分析、考察。罗伯茨是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曾在里根政府的财政部中担任主管经济政策的助理部长,在考察供应学派的发生、发展时,他还披露了不少美国经济政策的内幕。因此,此书不仅对了解供应学派,而且对了解美的经济政策都有一定的帮助。
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英〕《经济学家》主编),它是在《经济学家》杂志“经济学短文”栏下先后发表的十三篇深入浅出的经济学文章的结集。第一篇概述了近五十年西方经济结构和经济理论的演化,第二至十二篇从总需求、总供给、供求关系及均衡与非均衡登记方面系统扼要的介绍了自凯恩斯《通论》以来的发展情况。文章的篇幅都不算长,但却可使人从中看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及其趋势。对自学西方经济学的人来说,是一本较好的入门书。
改革、开放、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总的趋势。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撰文著说,旨在明确改革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经济管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刘国光等著)正是这样一部研究报告集。它收集了五篇研究报告,其中有两篇是过去发表的,其它三篇一般读者恐怕还没有读到过。这五篇研究报告分别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深圳特区的经济与发展战略、经济的改革与宏观管理、对改革的历史回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它既是理论成果,又反映了当前的重大经济问题。
近年来,国内对日本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希望对日本文学中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品的概貌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就是读者的进一步要求了。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等七家联合出版的《日本文学流派代表作丛书》,则率先迈出了必要而适时的一步。丛书初步拟定介绍的流派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白桦派、新思潮派、无产阶级文学、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新心理主义、战后派、无赖派、现代派、第三批新人、内向的一代、大众文学等。目前见书的《家》(岛崎藤村,江苏人民出版社)、《哥儿·草枕》(夏目漱石,海峡文艺出版社)、《更生记》(佐藤春夫,海峡文艺出版社)等,以其选题、译文、装帧等方面的努力显示了一个成功的开端。
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近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天津科技出版社与“当代建筑文化沙龙”合作,将推出一套从建筑文化角度探讨建筑理论、艺术、创作、设计、环境美学、建筑社会学、建筑生态学、建筑哲学的系列丛书。首批问世的《当代建筑文化与城市美学》,辑录了有关建筑符号学、中国空间概念、建筑,社会学及国内建筑成就的历史性思考等方面的评论,书中并附有百余幅插图和一定数量的彩色图版。编者“欲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理论的前沿课题及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宗旨,于中大略可见。
李约瑟的名字是与《中国科学技术史》一起,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这部煌煌数十帙的巨著至今尚未终卷,而近日问世的《李约瑟文集》(潘吉星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则可使我们了解到关于这部书和它的作者的更多的情况。《文集》将李约瑟博士近四十年来发表的论文、演讲精选后汇为一编,以八十七万余字的篇幅纲要式地反映了作者多年研究的主要成果、他的思想脉络和各卷讨论的若干重要内容。除在具体学科的论述中精义叠见外,也许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在科学技术史通论中所进行的中西科学比较研究。可以说,它远远超出了科技的阈限,而更广泛、更深入地涉及到“文化”的问题。由扎实广博的材料与深刻睿智的洞见相结合,其立论是有说服力的。
作为“美学译文丛书”之一的《艺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美国凯尼恩大学哲学系主任奥尔德里奇的一部美学专著。作者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博采众家之长,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哲学体系。在“审美经验”、“艺术作品”、“各种艺术”和“艺术谈论的逻辑”四章中,皆提出了富有新意的精见。正如译者所言:“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但是,作者在论述哲学美学和阐述现代艺术流派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提出的许多艺术观点,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
从一九○○年《新法兰西评论》诞生直到一九五一年它的创办人安德烈·纪德辞世,在近半个世纪中,这位作家高踞法国文坛,以其特异的作品和人格引起热情的赞赏与激烈的非难。湖南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邈视道德的人——纪德作品选》,选择了作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六部重要作品。用莫里亚克的话说:“只要纪德在世一天,法国便还有一种文学生活,一种思想交流的生活,一种在那些并非职业哲学家和谈吐风趣的作家之间进行的始终坦率的争论……那块封闭纪德墓穴的石板结束了法国经历过的最能激励心智的时代。”读过这些写在最能激励心智的时代的激励心智的作品,对原本就不陌生的纪德,读者会更多几分了解和亲近吧。
作为一位将存在主义与现实主义二者结合于一身的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奉行存在主义,又不局限于存在主义;她改造现实主义,但又不鄙弃现实主义。一九四五年出版、并立即引起美国文坛轰动的《他人的血》(外国文学出版社),便是一部体现了她的这一创作思想的杰作。这部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围绕着青年人如何选择自已的人生道路而展开主题,并把青年人放在最严峻的国家存亡的生死关头,因而就使这种选择更加庄严和不平凡。作品在表达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也显示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展示了更深一层的内容。可以说,小说是作者怀着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感,经过对战争中生与死的意义的思考而写成的。
陈迩冬著《宋词纵谈》是一部文字清新、通俗易懂、知识性、学术性兼顾的小书,作为“文学爱好者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论列了宋词发展的“四个时期”(初、盛、中、晚)和以风格而分的“三大系派”(晏欧、苏辛、周姜),这与传统说法将宋词分为北宋、南宋两期和婉约、豪放两派有所不同。文学史是丰富的,无论哪一种归纳都代表了研究者的某种理解,可以启发文学爱好者去思考和判断,这部书的作用也许就在于此。作者在“后记”中说:这部书写成于一九六三年,后遇“左风起兮云飞扬”,于是,书稿被搁置了二十余年。一本不足百叶的书,竟然也经过了历史的风云起落,这实在是知识分子的不幸,中国的不幸。最后,达观的作者说“人间世是可恋的,岂止结缘在宋词”,是呵,不独宋词,一切艺术,自然界和人世间的真、善、美,乃至这本小书,都是值得我们去结缘的。
目前坊间流通的,较为著名的宋词选本(大多包括唐五代)大约有六、七种,这些选本一般容量不大,不足以表现一代文学辉煌瑰丽的景象;另外,操选政者大多有自己的偏好,对各家各派各种风格的作品取舍不一,因此也不足以反映一代文学的真实面目。上海古籍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唐圭璋先生选编的《全宋词简编》是弥补上述缺陷的宋词选本,全书收作者三一二人,选词一六七二首,其中还有几首未汇入《全宋词》的新发现篇什。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读书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本。
《书法通论》(丁文<SPS=1832>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和《日本现代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同时在《读书》杂志“读者服务日”展出。丁著对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演变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风格的特点进行了论述,是一部书法基本理论专著。《日本现代书法》以介绍作品为主,作品大多注重造型,追求某种视觉效果,体现着一种创造精神。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如果完全抛弃这种历史和传统,一味求新,会成为无根之萍。而死死抱住传统,不敢越雷池一步,艺术也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僵尸。所以同时翻翻这两本书法艺术专著,会得到一些有益启示的。
三联书店近日出版了两本杨绛先生的小集子。一本是《关于小说》,一共讲了《薛蕾丝蒂娜》、《傲慢与偏见》、《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几部作品。其中除了《薛蕾丝蒂娜》以外,都是大家熟悉的作品。正是这些大家都熟悉的作品,经杨先生平实而又生动的娓娓道来后,读者会发现,原来这些故事里还藏有一些平时阅读中没有注意到的妙处。可能是这些故事太有趣了,我们读它的时候,如饮美酒,一吸而尽,饮完了也就算了,现在读着这本小书,随着作者的思路一一回味,方感到余香满口。
杨先生的另一本集子《将饮茶》是纪实作品,有回忆作者的父亲和姑母的文章,有记钱钟书先生与《围城》的文章,也有记叙“文化大革命”中作者亲历的人和事的文章。这里边有几十年前的历史,也有十几年前的历史。这里的人情事态大概正是因为作者没有面对观众的表演欲望,所以倒可以说“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教益,更奇妙的娱乐”。细细读来,可以品得出各种各样的滋味。作者写的这些内容,都是正经研究历史的学者们忘了写的,可是少了它们,历史又不完全,所以还是希望作者能多写一点,不要急着去饮那杯忘却一切的“孟婆茶”。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