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批评家对英国衰弱这个题目的分析常从这个比赛入手,英国历史学家考莱利·巴内特的新著《傲慢与衰落:大英国的梦想和幻想》正是其中的典型之作。巴内特通过球赛剖析英国文化的背景,认为英国衰落的原因寓于对所谓的“绅士风度”的推崇和对企业进取的冷漠。
巴内特指出,英国的衰落在于教育和文化的错误导向。知识分子们给予大众的文化观念中,表现了对企业家的敌视和对工业的反感。英国的工业由上层社会组成的董事会所把持,而这些人的抱负却并不在于获取利润。他们只要赚到足够的钱,可以保证传统观念中的英国绅士式生活,就万事大吉了:拥有乡间别墅,养鸟让邻居们射杀取乐,总之,对艰难的工业活动的最好酬劳就是过一种消闲有趣的生活。有些实业家是靠自身努力爬到顶峰的。不过,如果他是“运动员队”的,就更需要在这方面多花些力气,以便赢得人们的尊敬。绅士从不匆忙行事;绅士不能相信企业管理技术,因为管理意味着对风雅的束缚;绅士要消灭竞争,因为竞争意味着匆忙。于是,英国内部的竞争程度被企业合并降低了。皇家荷兰公司和壳牌公司两大石油公司合并时,皇家荷兰公司的人做了董事长,不过,老板塞缪尔却是另有想法:他看中的是伦敦市长的位置和爵士头衔。
如果没有田园诗般的绅士风度,只凭实业家的干劲也是不可能在政坛上出人头地的。鲍德温是实业家之子,却是以乡村绅士的身份登上首相的宝座。张伯伦博得了选民的热诚,是因为他减低了伯明翰商人的形象,声称自己是鸟类观察家。英国的文化看不起残酷、低俗、一切向钱看的美国文化,憎恶匆忙、拥挤的城市生活,向往乡间的纯朴,所以,如今撒切尔夫人倡导的进取性社会也受到鄙视。
既然生活的目的是成为绅士,教育也自然要保证这一点。在维多利亚时代,青年人要学拉丁文和希腊文,要懂得圣经。斯宾塞曾抨击所有课程中都删去了商业这个项目,进而被看成是臭名昭著的讨厌鬼。赫胥黎也曾大声呼吁,但毫无用处。战争期间,丘吉尔曾力图做一些转变,结果与英国教会发生矛盾。一九八一年,马丁·维纳著书,要用手术刀解剖英国这具正在腐烂的尸体。知识分子们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个竞争的世界中,“绅士队”是不可能取胜的,而且只能导致衰落。巴纳特疾呼,为了使英国的工业和教育更有效率,要把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统统扔进垃圾箱,把它们看做“奢侈品,只有世界性的帝国,拥有庞大的海军、雄厚的银行贮备,而且无一敌手,才有可能享有这些奢侈品”,英国还远没有这个资格。
THE PRIDE AND THE FALL:THE DREAM AND ILLUSION OFBRITAINAS A GREAT NATION,by Correlli Barnett,Free Press,359pp.
海外书讯
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