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一篇长恨有风情

作者:陈湘元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首先,以自己的爱情理念为标本,极力美化杨贵妃。白居易为尊者讳很下了工夫。唐玄宗重色夺媳,取寿王妃杨玉环于寿王府,杨玉环被动地离开了结婚五年的寿王李瑁,来到唐玄宗身边。并过了五年名号太真女道士,却实际身分不明的宫廷生活,才被册为贵妃{27}。白居易在诗中把这些情节掩饰得无影无踪。四十六岁的安禄山拜二十九岁的杨贵妃为母,天宝十年,“禄山生日……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28}以上是取材严谨的《资治通鉴》的记载,应该较为可靠,白居易也不会听不到传闻。但他对一切亵渎杨贵妃形象的丑闻秽事都予摈弃。《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也不采用陈鸿在《长恨歌传》里所用的“善巧便佞”“娈婉万态,以中上意”明显含有贬义之词,而是以极精练的篇幅写杨贵妃的宫廷生活,并以含蓄婉转的笔法十分赞美杨贵妃的美貌、才华和忠贞。如以“天生丽质”写其美,以“回眸一笑”写其媚,以“温泉出浴”写其娇,以“春宵苦短”写其得宠。因美生媚,以媚示娇,恃娇得宠,完整体现了当时女性之美。爱美、生媚、示娇,不仅杨贵妃会做,当时任何普通女子也会做也能做,其中也完全可能包括作者心中湘灵的影子。
  白居易美化杨贵妃,最关键的是采用民间传说临邛道士寻仙的故事,并以全诗十分之四的篇幅极力铺陈:在虚无飘渺的海上仙山,杨贵妃依然美貌绝伦,依然向往人间爱情,虽然是被玄宗无奈赐死,依然无怨无悔地忠于玄宗。采用了这一传说,“畅述人天生死形魂离合之关系”{29},李杨爱情传奇地从人间向天上发展,不仅完全免除了杨贵妃在宫廷荒淫生活中的任何道义责任,并使杨贵妃对爱情的忠贞得到突出表现。这种神来之笔,“使杨贵妃的形象更完整、更理想、更优美、更典型。她不但是一个希世的绝代佳人,而且是一个生死不二,极其坚贞,忠实于自己爱情的女子。她不但具有妍丽的姿色,而且具有优美的品质、不论是从形体到灵魂都是美的体现”{30}。“艳质无由见”,“愿至天必成”,“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作者心目中的湘灵就是美丽忠贞的女子。有理由相信,作者不仅是以自己的爱情追求为标本、同时也是以湘灵为影子,把杨贵妃成功地塑造为爱情女神的形象。
  第二,以自己对湘灵的思念为体验,极力渲染唐玄宗对贵妃死后的思念。唐玄宗一生宠幸过无数女人,最得宠的后妃先后有王皇后、赵丽妃、武惠妃、传说中的梅妃,然后才是杨贵妃。即使宠幸杨贵妃的初时,也未忘梅妃。玄宗还可能与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有暧昧的感情。{31}长恨歌把唐玄宗对许多女人的感情定格为专宠杨贵妃一人,既呼应了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贞爱情,也使这对实际生活中各自情爱不专的帝妃夫妇,在诗中如同恩爱非常的普通人夫妇。《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思念杨贵妃的篇幅,相当于叙写李杨共同生活十六年的篇幅,可见这也是《长恨歌》的创作重点,写得细致入微,出神入化。凡春风秋雨,见月闻铃,萤飞叶落,睹物思情,几乎无时无处不在思念贵妃,这是夸张了唐玄宗的思念之情,历史的真实应非如此。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弃王孙百官于不顾仓皇出逃。此时安军席卷中原,唐军主力损失殆尽,马嵬事件又起于突然,事件之后太子李亨不随入蜀,侍从人心不稳,全国也不知皇帝所在。玄宗在离开长安一月之后才在去蜀途中下诏罪己,重新部署战略安排,分派几个王子分领各路军事。他不知此时太子李亨已在灵武即皇帝位,尊他为太上皇,完全不承认他所作的部署,并撤消了其他几个王子的军政权力。一个月后,玄宗在成都才接到奏章,他只能被动承认事实。此时蜀地也发生几起叛乱,玄宗应是焦头烂额。他虽然愧对和思念杨贵妃,但很难想象此时能一心一意、朝朝暮暮思念杨贵妃。即使一年后回归长安,由于与肃宗(李亨)的芥蒂并未消除,先是在回京“奉养”还是“复位”上生过波折,后来由于宦官李辅国从中离间,父子间紧张关系日益加剧,李辅国领兵突然逼迫玄宗从南内迁居西宫,惊得玄宗几乎跌下坐骑。而后还断绝了玄宗与外界的交往,更换和裁减了侍奉玄宗的后宫人员,把玄宗亲信高力士等流放边远州郡,大臣颜真卿上本问候玄宗起居,也即遭贬官外放,肃宗终年不见玄宗一面{32},玄宗晚年日子很不好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杨贵妃“魂魄不曾来入梦”,正是玄宗思念繁杂不专所致。所以陈寅恪先生评论《长恨歌》极写玄宗思念贵妃是“文人描写,每易过情”{33},如果从历史的真实来说,这个批评是十分恰当的。其实白居易在此是充分叙写和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白居易与湘灵八年相爱生活中,多次离家远行,经常处在相思之中;写《长恨歌》时,离别湘灵才一年多,相思仍未断绝。他对思念有很深的体验和感受,“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不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如果以民间生活的“店” 和“更”字,代替宫廷生活的“殿”和“钟”字,就明明白白是白居易当年自己切身的写照。“无日不瞻望”,“一日肠九回”;“无夕不思量”,“一夜魂九升”;“思君秋夜长”,“月冷霜华凝”;“思君春日迟”,“草坼花心开”。他把自己的体验写到唐玄宗身上,所以能写得如此精彩感人。
  第三,以自己和湘灵对爱情的盟誓为原型,极力升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盟誓。李杨的盟誓,是表明二人虽名为君臣,但如同民间夫妇一般,以忠贞互许。中国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帝王与后妃盟誓要终生相好、世世相好的,实属绝无仅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七月七日是道家王子乔升仙的日子,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乞巧节,长生殿是华清宫里祀道家天神的场所。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虚构此时此地的盟誓,是要突出这个盟誓的神圣和可信。但是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唐玄宗从未在夏季幸过华清宫,长生殿作为祀神的斋宫,也不是夜半曲叙儿女私情的场所,“时间空间皆不容明皇与贵妃有夏日同在骊山之事实。”{34}白居易精心虚构此时此地盟誓情节,并且让杨贵妃在蓬莱仙山再加确认,是要把李杨的爱情悲剧,化为一个完美的结局,以寄托他本人的爱情追求。尤其是誓词,陈鸿在《长恨歌传》中只说“愿世世为夫妇”。白居易用艺术的语言表述,化用的就是他自己爱情诗中的原词。从“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最后提炼成“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加精炼传神,炉火纯青。“比翼鸟”,原出《尔雅•释地》,曹植的《送应氏》诗:“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35},以比翼鸟喻至交朋友,自白居易在此喻为夫妇,从此成为比喻爱情的专用词。《长恨歌》的誓词,就是白居易自己对爱情的理念和追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是与湘灵“唯有衷肠断,无应续得期”的更完美化、更艺术化、更典型化的表述。
  
  三
  
  总之,《长恨歌》是诗人在特定时间(经历爱情伤痛之后)、写特定主题(表达自己的爱情理念)之作。既叙事咏史,又感伤抒情。诗人在历史基本事实的框架内,倾注自己丰富的感情,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典型。值得注意的是,《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不仅和历史真实的杨贵妃有距离,也和白居易此后在其他作品中的创作的杨贵妃形象大不一样。元和四年,即写作《长恨歌》后三年,白居易完成了《新乐府诗》五十篇,其中有几首都写到杨贵妃。如《胡旋女》:
  
  ……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