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一篇长恨有风情
作者:陈湘元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幛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36}
……
这里白居易把杨贵妃与安禄山相提并论,并且指责杨贵妃与酿成祸乱有关系。还有《李夫人》: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国色。{37}
白居易在这首诗里明白地指责杨贵妃“尤物惑人”。为什么前后只有两三年,同一个白居易对同一个杨贵妃的评价全然不同?因为前时白居易写《长恨歌》,是为寄托自己与湘灵的感情,表述自己的爱情追求,他要美化杨贵妃。后时他充任左拾遗,写《新乐府》是要承“诗三百之义”,“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38},他就要批评杨贵妃。前后相比,衬托出《长恨歌》弹的是别调。作者因何弹别调,只为“风情”在心潮。风情,就是作者与湘灵刻骨铭心的爱情长恨。
通过以上考证,希望能还原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真情实意,对进一步认识理解《长恨歌》的艺术成就有所裨益。由于此问题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笔者不是专业文史工作者,学识有限,班门弄斧,疏漏错误之处在所不免,敬希批评指正。谨以《读<长恨歌>》二首,为本文结语:
非花非雾意绵绵,春断连枝梦不圆。
谁解风情长恨曲?相思尽付太真传!
秦山洛水梦魂邀,寄誓蓬莱爱倍骄。
心有灵犀通妙曲,玉环何幸领风骚!
①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4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64页。
② 《白居易集》卷16,第349页。
③ 顾学颉:《顾学颉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98页;王拾遗:《白居易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页;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④ 《白居易集》卷10,第203页。
⑤ 《白居易集》卷13,第268页。
⑥ 《白居易集》卷13,第260页。
⑦ 《白居易集》卷13,第262页。
⑧ 《白居易集》卷14,第281页。
⑨ 《白居易集》卷12,第244页。
⑩ 顾学颉编:《白居易年谱简编》,《白居易集》第1597页,本文中所引白居易生平家世均见此年谱。
{11} 《白居易集》卷12,第241页。
{12} 《白居易集》卷10,第186页。
{13} 《白居易集》卷12,第231页。
{14} 《白居易集》卷13,第251页。
{15}王拾遗:《白居易传》,第56页。
{16} 《白居易集》卷14,第289页。
{17} 《白居易集》卷71,第1501页。
{18} 《白居易集》卷15,第309页。
{19} 《白居易集》卷46,第984页。
{20} 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第198页。
{21} 《白居易集》卷4,第85页。
{22} 《顾学颉文学论集》第101页。
{23} 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第439页。
{24} 《白居易集》卷47,第988页。
{25} 顾学颉编:《白居易年谱简编》,《白居易集》,第1599页。
{26} 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转引自任访秋文《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载《唐诗探胜》,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28页。
{27}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页,第20页。
{28} 《资治通鉴》第15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903页。
{29}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3页。
{30} 《唐诗探胜》任访秋文,第328页。
{31}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日]井上靖:《杨贵妃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32} 《资治通鉴》第15册,第6971-6976页,第6982-6984页,第7093-7096页,第7113-7116页。
{33}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37页。
{34}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41页。
{35} 《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74页。
{36} 《白居易集》卷3,第60页。
{37} 《白居易集》卷4,第82页。
{38} 《白居易集》卷3,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