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故事汇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讨逆军事阵容强大


  当西安事变发生之初,中央政府下令讨伐,以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刘峙和顾祝同分任东、西集团军总司令,其下所辖的兵力,即就各军、师灵活调用,并未作更高层的编组区分。迨蒋先生离陕回京,国民政府即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发布明令,撤销讨逆军总司令部,停止军事行动。现在西安方面不肯就范,中央政府便要大张挞伐,复设讨逆军总司令部,仍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另以刘峙为前敌总司令。而指挥作战的责任,便由新设的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全权负担。乃于讨逆军总司令之下,新编组了五个集团军,由顾祝同(兼)、蒋鼎文、朱绍良、陈诚、卫立煌等分任总司令。根据顾祝同所着“西安事变忆往”一文中所说,其兵力部署是这样的:

  “我既受命处理西北军政的全般责任,乃于一月六日,飞往洛阳,就近指挥,暂住洛阳车站十八号房。中央为防范未然,颁布国军战斗序列,区分为五个集团军,由我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朱绍良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陈诚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而以刘峙为前敌总司令。第一集团军位置于潼关以西至华县沿陇海铁路附近地区,最前线在华县赤水间;第四集团军位置于第一集团军的右翼,即在渭河北岸,第五集团军位置于第一集团军的左翼,即在华山以南地区;第二、三两集团军则位置于陕甘边境,其最前线在咸阳附近;以此对西安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而为万一作战的准备。”

  这五个集团军之下,共有十二个纵队,三十个师,另外还有五个预备军,由徐源泉、孙连仲、马鸿逵、庞炳勋、孙震等为总司令。空军司令为毛邦初。其详细序列如下:

  讨逆军总司令何应钦

  前敌总司令刘峙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顾祝同(潼关——洛阳)

  第一纵队指挥官樊崧甫

  第二十八师

  第二十三师

  第七十九师

  第五纵队指挥官桂永清

  教导总队

  第三十六师

  第五十七师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蒋鼎文(秦安——凤翔)

  第二纵队指挥官胡宗南

  第一师

  第二十五师

  第七十八师

  西北补充旅

  第十四纵队指挥官孔令恂

  第四十三师

  第九十七师

  第三集团军

  总司令朱绍良(静宁——固原)

  第九纵队指挥官曾万钟

  第七师

  第十二师

  第十纵队指挥官万耀煌

  第十三师

  第五十一师

  第十一纵队指挥官邓宝珊

  新编第一军

  第一百六十五师

  第十二纵队指挥官毛炳文

  第八师

  第十四师

  第四十九师

  第一四○师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陈诚(陜西渭河以北)

  第四纵队指挥官周碞

  第六师

  第六十师

  第六十一师

  第六纵队指挥官霍揆彰

  第十二师

  第十四师

  第三纵队指挥官冯钦哉

  第四十二师

  预备队

  第五十八师

  第五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雒南——商南)

  第八纵队指挥官李默庵

  第十师

  第八十三师

  直辖部队

  第四十七师

  第九十五师

  第一预备军总司令徐源泉(川鄂边区)

  第二预备军总司令孙连仲(洛阳)

  第三预备军总司令马鸿逵(宁夏)

  第四预备军总司令庞炳勋(新乡)

  第五预备军总司令孙震(川北)

  空军司令毛邦初(洛阳)

  西安方面也有反应

  我们看了上列的讨逆军强大阵容,禁不住滋生另外一种感触。在这五个集团军总司令之中,除了顾祝同以外,蒋鼎文、朱绍良、陈诚、卫立煌等四人,都是事变之时,被张学良羁留在西安的。后来张学良陪送蒋先生离陕回京,途次洛阳,他听了蒋先生一句话,毫不犹豫的打电报给杨虎城,把他们都给放了出来。我在芜文前面对此事曾说:蒋先生高明,张学良爽快。现在试想,如果那几位将领仍在西安,中央政府如果有所顾虑,当不至对张学良公审判罪,不让回陕。退而言之,如果中央坚持政策,不顾虑蒋鼎文诸人的处境安危,仍然非打不可,则无可用的得力大将,如何能兴师动众?临阵决胜?我们拋开顺逆是非,只就事实而论,蒋先生实在高明的出奇,张学良简直爽快的天真。政治是一种艺术,却很现实冷酷,有时便须运用权术,耍耍手段。张学良不知此中窍要,视人如己,任性径行,利害之辨,罔知抉择,难怪其久吃苦果也。

  西安方面,对于中央军的强力进逼,当然也有所反应。它们经过以杨虎城为首的东北军、十七路军、共军三方面高级负责人共同协商,拟具了如下的作战纲领:

  联军为和平统一,团结御侮起见,在不得已时决拟以一部钳制西线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曾(万钟)、李(家钰)、万(耀煌)各敌,集中主力首先消灭东线由潼关西进之敌,停止其进攻,巩固西北,开展时局。其作战纲领:

  (子)东线一带:

  一、在渭南之赤水直至长安,选择有利地带,构成七道强固防线,配置六师兵力,巩固正面。

  二、集中步兵三师以上及骑兵两师于渭北地区,准备从渭北实施坚决的突击,歼灭该敌于渭河以北、黄河以西之背水阵上。为此目的,另调杨部一旅,配合渭北各线民团,配置在孝义镇、龙阳镇、蒲城之线,坚守围寨,以抗击并迟滞该敌及冯(钦哉)师行动,以便主力突击。

  三、在蓝田、商县之间,由杨部两旅及陈先瑞部,依托秦岭,以运动与游击动作相配合,迟滞李(默庵)纵队前进,以掩护红军主力得余裕时间转向渭南方面,突击该敌。

  四、红军行动目前宜秘密集结于淳化、枸邑地区,准备能以三天行程经三原赶到高陵的机动位置,依情况(1)或参加渭北决战(2)或经蓝田突击李默庵,然后以主力向潼关迂回。(丑)西线:

  一、以王以哲、于学忠两军从胡、关、毛、曾诸敌之东西两侧,红军以小部份从胡敌后尾,积极监视牵制之。

  二、以杨部一旅、骑炮一团在凤翔、宝鸡、陇县地域监视汉中之敌。

  (寅)北线:以孙(蔚如)师一族警戒洛川、三原线,红军一部对瓦窑堡、清涧线警戒,一部击中鄜县,准备必要时向韩、澄游击,吸引冯部。

  (卯)以咸阳、平凉线为后方,沉克师维持交通,并实行粮食资财的统制,西安多余物资,必要时向咸阳、邠县输送。

  以上所引是西安方面的作战纲领。其实际运用及双方对峙变化的情形,顾祝同在“西安事变忆往”一文中这样说:

  “当时西安方面情况:(一)华县、渭南间的公路交通,五日被东北军截断,阻止行人往东;(二)赤水车站部分轨道,八日晨被毁坏,电话机亦被取去;(三)陇海路华县、赤水间的桥梁被东北军炸毁。但西北军之冯钦哉部一直与中央保持密切连系,先后来电拥护中央,其余高桂滋、高双成两师长,亦否认参加通电的列名。十三日,续据报:(一)东北军缪澄流部于八、九两日由渭南调集渭河北岸,时与冯钦哉部发生冲突;(二)西北军孙蔚如部在西安、三原、淳化、高陵、富平一带,赶筑防御工事;(三)潼、西公路桥梁及陇海路零口路轨,续被破坏。杨虎城自称联军总司令,发表孙蔚如、缪澄流、王以哲、于学忠、毛泽东、彭德怀分别为第一至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惟于学忠拒绝接受。十七日,据报杨虎城部集结西安,东北军缪澄流、刘多荃、白凤翔部亦均集结西安附近;孙蔚如部在蒲城以南;渭河南岸由王以哲部担任防守。十九日,续据报张部下级干部多无斗志,连日携械向我投诚者甚多。”

  “至于共军活动,据报:一月十三日,共军向平凉、宜川、宜南、三原等处集中,一部经平凉、泾川而入陕边之长武,其前锋徐向前、毛泽东所部约六、七千人,司令部设于长武,其前锋徐向前,毛泽东所部约六、七千人,司令部设于长武,西安到处有共党标语。十六日,续据报,彭德怀部已过三原、富平,到达蒲城以西地区;渭南以西及赤水一带,发现大股共军,亦属彭部;西安附近与渭河南北岸,均到有大批共军。二十日,再据报徐向前部,已抵西安附近,其余亦进中,并扬言如在陕不能得逞,将窜向晋省。此外,共党已在陕北肤施(按即延安)设置所谓边区政府,一面利用机会,扩张地盘,一面企图胁迫中央承认其地位。”

  按右引顾文所说:“杨虎城自称联军总司令,发表孙蔚如、缪澄流、王以哲、于学忠、毛泽东、彭德怀为第一至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惟于学忠拒绝接受”一节。笔者时在西安,据知并无其事,而在所能接触的有关资料中也未有所发现。且于学忠原为西北剿总所属三路总司令中之第二路总司令(第一、三路总司令为朱绍良和杨虎城)兼甘肃省政府主席,其职位在东北军各将领之上,王以哲、缪澄流皆为其属将,杨虎城安能使其比肩而同任总司令的新职?又彭德怀此时虽已推进到三原附近,毛泽东则远在陕北,毛在共军中未担任过军事指挥的职务,何能与彭德怀同被任为总司令?因此顾氏所云,不论系传闻有误抑情报欠确?顾与事实不符。

  顾文续说:

  “这时,我第一、四、五各集团军兵力,已集中完毕,作战计画亦已完成,并报奉军委会核准。当时我军主力在陇海路附近地区,故重点置于第一集团军方面,而此一方面有空军及战车部队的配置,加以交通补给便利,距西安又最近,地形亦较适宜,如一举可下西安,则局势必将有决定性的发展。由于杨虎城与强部将领,徘徊不肯听命,而二十四日的限期将到,我为便利指挥,乃于二十二日率行营参谋人员,由洛阳移驻潼关,我在列车上办公,参谋人员则在潼关城内办公。一月二十三日,先令空军飞渭南侦察,并对东北军予以轰炸,同时,令华县中央军即对渭南、赤水附近东北军阵地,开始炮击。在咸阳方面中央军亦采取攻击行动,藉以压迫张、杨所部将领就范。

  “二十四日,米春霖偕骑兵军长何柱国、陕西军警督察处长谢珂,来潼关见我,表示杨虎城等愿接受中央命令,但有几项请求:(一)在张、杨各部及共军撤退时,由中央与张、杨两部各派十人组织之视察团,分作两组,分派在两方部队前线,担任监视任务,以免在撤退时遭中央军攻击;(二)张、杨各部撤退时,请借给伙食费若干;(三)张部在西、兰公路上,酌留少数部队,杨部酌留少数在西安。以上三项,当经我一一允诺,并准先各借给一个月伙食,视察团即由中央与张、杨各派定人员组成。此外,张、杨两部要求发给善后经费,我只允代向中央转陈,不能肯定。并一再谆嘱米等返陕,务必劝告各军切实遵从中央命令,我亦必以真诚相见,慎勿再事迟疑。

  “米等返陕后,杨虎城于三十一日下令,先将渭河北岸部队撤退,次将渭河以南部队撤至渭北,第二步再逐渐开往甘肃。二月二日起,张、杨部队开始移动。四日起,中央在陕省东部之部队,开始向西推进,在陕西部队,亦逐渐向东推进,准备接收防地。”

 海阔故事汇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