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

作者:李 瑛 许渭生 游旭群



  3.3.2 网络成瘾状况的年级特征
  方差分析显示,各年级被试的网络成瘾总体状况无显著差异,仅在网络成瘾的耐受性维度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F (3,289) = 7.557,p <0.001),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显著下降。
  3.4 互联网使用动机、使用行为及成瘾状况之间的关系
  3.4.1 互联网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周上网时间与结交朋友的使用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获取信息的使用动机与上传下载、信息查询呈显著正相关;保持社会联系的动机与电子信箱和聊天室的使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玩网上游戏呈显著负相关;希望通过网络结交朋友与使用聊天室和网络寻呼机呈显著正相关;娱乐休闲的动机与使用上传下载、网上游戏、短信服务和娱乐服务呈显著正相关;学习动机与使用上传下载、信息查询、个人主页及短信服务等呈显著正相关。
  
  3.4.2 互联网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有四种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获取信息的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与强迫上网症状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结交朋友的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总分、时间管理问题、上网退瘾症状及强迫上网症状呈显著正相关;以扮演不同于生活中的角色为动机同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在网络成瘾的各个维度中,除了与强迫上网症状的相关不显著外,与网络成瘾的其它特征均呈显著正相关;娱乐休闲的使用动机与时间管理问题、强迫上网症状及成瘾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3.4.3 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周上网时间与网络成瘾量表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成瘾量表总体显著正相关的网络使用行为有:使用聊天室和玩网上游戏,与网络成瘾量表总体呈显著负相关的行为是信息查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的部分特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显著相关,如使用电子邮件与时间管理问题、耐受性和人际健康问题呈显著负相关。
  
  3.4.4 网络使用动机与行为对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各因素对网络成瘾的综合影响,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确定影响网络成瘾的主要变量,分别以网络成瘾各因子及总分为因变量,以网络使用行为及动机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确定对被试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效应的因素,结果见表4。周上网时间、使用网络游戏、聊天室和信息查询及娱乐动机和扮演动机能有效预测时间管理问题,可解释总变异的30.4%;周上网时间、使用信息查询以及扮演动机和联络动机能有效预测退瘾症状,可解释总变异的10.5%;周上网时间、使用网络游戏和聊天室及扮演动机能有效预测耐受性,可解释总变异的15.5%;周上网时间、使用网络游戏及信息查询、扮演动机能有效预测人际健康问题,可解释总变异的17.6%;周上网时间、网络游戏、交友动机能有效预测强迫症状,可解释总变异的12.4%;周上网时间、网络游戏、信息查询、聊天室、扮演动机能有效预测网络成瘾的总体得分,可解释总变异的21.2%。
  
  4 讨论
  
  4.1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动机与行为倾向分析
  本研究中,被试使用频率较高的服务主要集中于电子邮件、信息查询、聊天、游戏、娱乐等功能,上网也多出于查询信息、与人联系和娱乐休闲的目的。这与其他国家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特征不尽一致。Wang(2001)的研究显示,澳大利亚大学生最常选的上网动机是“查找信息资源”和“远方的朋友联系”与“学习”,而Anderson(1998)发现美国大学生常选的上网动机依次是“与朋友联系”、“查找信息资源”和“学习”。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将上网作为一种学习手段的人数尚少,对于丰富的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不足,显示出总体利用水平不高的特点。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网络建设和发展起步较晚,网络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网络教育尚未形成气候。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开设网络使用课程,帮助其提高利用网络资源的水平,使网络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工具。
  4.2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性别特征分析
  本研究中,被试在互联网使用动机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多地出于联络的动机使用互联网,男大学生娱乐休闲的动机比女大学生更为普遍。被试在互联网服务使用行为上也表现出性别特征:男大学生使用的服务种类、上网的时间以及对上传下载、网上游戏和视频会议等服务功能的使用均多于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则比男大学生更多地使用网络的多媒体娱乐服务。这与Kraut等(1998)对美国网络用户以及Petrie和Gunn(1998)对英国用户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本研究中的男女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的成瘾倾向更为显著,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出现了更多的时间管理问题和人际健康问题,表现出更明显的强迫上网症状。这一发现与Greenberg(1999)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4]。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男性更倾向于将互联网用于寻求新异刺激[8],因此更加偏爱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高度互动性的功能;女性则较为注重维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其深层的根源可能在于人格的性别差异,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4.3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年级特征分析
  被试在互联网使用及网络成瘾状况上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从上网时间来看,大学生每周上网的时间在一、二、三年级均呈现出递增趋势,但到四年级又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在于四年级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压力,忙于就业和考研,分配给上网的时间比起三年级有所减少。年级的差异表现在对不同服务的使用上,显示出不同的趋势:对电子信箱、上传下载、即时聊天软件、BBS、网上支付等功能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对聊天室的使用随着年级的上升显著减少,以网络多媒体娱乐服务的使用在一、二、三年级呈增长趋势,到了四年级却显著减少。表明随着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的增长,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成熟,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功能。
  本研究中,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总体状况无显著的年级差异,显示出网络成瘾具有相对稳定性。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长,上网的耐受性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耐受性测量的是被试对更多上网时间的渴望,从每周上网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本身有显著增加,低年级学生因为互联网使用的时间较少,所以会出现比高年级更严重的耐受症状。
  4.4 互联网使用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互联网使用动机与行为的相关分析表明,互联网服务的多样性,为满足不同的使用动机提供了不同的途径,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动机与不同的使用行为存在显著相关。本研究提示,上传下载服务和信息查询服务更多地被用来获取信息;以保持社会联系为动机的用户更多地使用电子信箱和聊天室,更少玩网上游戏;以结交朋友为使用动机的用户常使用聊天室和网络寻呼机;为了娱乐休闲而使用网络的用户更多地使用网上游戏、上传下载、短信服务和多媒体娱乐;以学习为动机的网络用户更多地使用上传下载、信息查询、个人主页及短信服务等有一定技术要求的网络功能。国外研究者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开发更加人性化的网站并提供针对不同个体的服务[15],本次调查为从动机的角度进行用户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