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

作者:李 瑛 许渭生 游旭群



  4.5 网络成瘾的评判标准问题
  本研究还发现,以结交朋友为使用动机的用户会在网络使用上花较多的时间;用户每周上网的时间与网络成瘾高度正相关。国外一部分网络成瘾研究将上网时间作为网络成瘾的诊断指标之一。这表明,上网时间与网络成瘾有密切的关系[16][17]
  但是上述的显著性相关是否意味着可以用上网时间的多少作为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呢?本研究通过对具体的互联网使用动机及行为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发现仅有一部分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及网络成瘾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有四种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相关:获取信息的动机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表明此类用户较少出现网络成瘾现象;而出于交友动机的用户则表现出较强的网络依赖性,尤为突出的是容易出现时间管理问题、上网退瘾症状及强迫上网症状;常以扮演不同角色为使用动机的用户也具有明显的网络成瘾倾向,更容易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时间管理问题、上网退瘾症状、网络使用耐受症状和人际健康问题;经常出于娱乐休闲目的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在时间管理方面易出现严重问题,并有强迫上网倾向。国外研究者认为,互联网的社会互动性是引发网络成瘾症状的因素之一[18]。研究者发现,互联网可以超越空间并具有身份的灵活性[19],这不仅让各种不同爱好的个体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者,同时也使得个体能够自由选择在网上呈现自我的方式和内容,无论是以结交朋友为目的还是以扮演不同角色为目的的用户都期望利用互联网这一特性建立人际互动关系,但由于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人际沟通无法替代面对面交往的全部功能,因此网络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同样可能引发与此相关的心理问题[20]。本研究的结果与上述观点较为吻合。这些结果表明,网络依赖程度与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目的有密切关系,希望在互联网上展开人际互动的用户更容易产生对网络的依赖,因此,研究互联网的人际互动特点及其与现实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可能为本研究的发现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这仍然是一个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对互联网服务的分析中,本研究发现,玩网上游戏和用网上聊天室聊天与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查询与网络依赖程度显著负相关,表明较多使用聊天室和网上游戏的用户更容易出现网络依赖倾向,常使用信息查询服务的用户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低。这一发现验证了国外研究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将互联网用于聊天或玩高度互动游戏的用户比较容易上瘾,而将互联网用于工作和学习就不易成瘾[21]。这些发现都提示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上网时间作为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而应该对其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及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为发现和矫治网络成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此外,本调查还表明,部分互联网使用行为与部分网络成瘾特征呈显著相关,如常使用电子邮件的用户较少出现网络相关的时间管理问题、上网耐受症状和人际关系及身体健康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电子邮件是一种费时较少的服务,从收信到回复不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因此,不会对用户的日常活动产生大的影响。
  本研究是对互联网这一新的社会行为环境中大学生用户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积极探索,研究结果为更深入地探讨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系统探讨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依据。本研究的发现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避免互联网使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5 结论
  
  5.1 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互联网服务是电子信箱,出现频率最高的使用动机是信息查询。大学生在网络使用动机、使用行为及成瘾状况等多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5.2 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使用的互联网服务也在增加,并在不同互联网服务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的趋势;网络使用动机、人际互动方式及成瘾总体状况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
  5.3 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动机分别与多种互联网服务有显著相关关系。
  5.4 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与网络成瘾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交朋友的上网动机与每周上网时间呈显著正相关。获取信息的上网动机与网络成瘾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交朋友、扮演角色以及娱乐休闲的上网动机与网络成瘾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使用网络游戏及聊天室等服务与网络成瘾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使用信息查询服务与网络成瘾程度显著负相关。
  5.5 网络使用动机与行为能够显著预测网络成瘾程度。
  
  参考文献
  1 Bromberg, H. Are MUDs communities?Identity, belonging and consciousness in virtual worlds. In R. Shields(Ed.). Cultures of the Internet: virtual spaces, real histories, living bo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6.143-152
  2 Parks, M. R., Floyd, K.. 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6, 46:80-97
  3 Winzelberg, A.. The analysis of an electronic support group for individuals with eating disord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97,13:393-407
  4 Jones, S. G.. The Internet and its social landscape. In S. G. Jones(Ed.). Virtual culture: 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cybersociety.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7.7-35
  5 Kiesler, S., Kraut, R.. Internet use and ties that bind.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783-784
  6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Saling, L. L..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0, 53(4): 537-550
  7 Brenner,V..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 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y Report, 1997,80:879-882
  8 Hamburger Y, Ben-Artzi 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and the different use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0,16:441-449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