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李 瑛 游旭群



  另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使用不利于发展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因为在线关系过于狭窄,虚 假,有时甚至是利用性或敌意的[38]。这种互动与传统交流方式的社会关系相对立 ,甚至建 立在以牺牲后者为代价的基础上。此外,网上建立的友谊比起因空间接近而产生的友谊显得 更有局限性,在线的朋友不象在现实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朋友那样可以提供具体的帮助。由于 在线朋友所处的日常环境不同,他们难以理解彼此交谈的背景,更难进行沟通,所提供的可 用支持也就更少[24]。
  有研究者认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用户通常是一些缺乏社会技巧和自信的男青年,互联网这一 媒体为获取色情材料提供了便利,增加了年轻人冒险的机会,会导致网络成瘾,并造成抑郁 和社会疏离(social isolation)[13]。
  对互联网新用户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交往呈负相关,互联网使用的增加 ,会使用户的社会疏离感加深,甚至导致抑郁症[24]。Kraut等[24]的追 踪研究发现,当被 试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时,他们与家人的沟通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交往都明显减少。研究 者还测量了两年间被试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情况,发现在互联网使用与感知社会支持之间存在 着负性关系,不过这一关系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该研究测量社会支持所用 的量表是一个大型量表的缩略版(人际支持评价表:the Interpersonal Support Evaluati on List),仅选用了原量表的一部分,从心理测量学角度来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可能均 会受到影响。由于这些方法学上的问题,该研究难以明确社会支持和互联网使用间的关系。上述研究都以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为标准衡量用户的互联网使用状况,由于互联网内容的丰富 性,这种笼统的衡量方法难以反映用户使用互联网的全貌。因此,近来研究者开始关注使用 不同的互联网功能与获得社会支持间的关系,认为互联网既可能象电话这类媒体一样,发挥 社会互动的中介作用,也可能象电视这类媒体一样,限制社会互动。因此,将互联网用于交 流可能会有助于产生并维持社会关系网络和交换社会支持;在将它用于其他目的时,则可能 会限制获取和使用有效的社会支持[17]。据此推论,互联网交流的使用与交换和感 知社会支持有关,并且可能会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得以更好地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中介的人际沟通无法替代面对面交往的全部功能,因此互联网所具有 的社会功能同样可能引发与此相关的心理问题。互联网中匿名性的增加,自我呈现的高度结 构化及他人人际线索的减少等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交流环境。而研究人际交流的 学者目前对这一环境下的人际互动特点还缺乏一个明确和统一的解释。
  
  5 小结
  
  现有研究对人格特质、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及社会支持等心理因素与互联网使用行为间的相 互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得到了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
  目前在互联网使用行为与诸多心理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上并未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存在 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互联网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复杂的媒体,在研究中如果不充 分考虑互联网服务的丰富性,将会严重影响研究的效度。从目前来看,早期的研究者在研究 互联网使用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如Kraut等,1998),而后来的研究者(Hamburger & B en-Artzi,2000;Swickert,2002)虽然重视了这一因素,却在功能的划分过程中将其简单 化了,难以反映互联网服务功能的全部。此外,功能划分方式的不统一,还降低了各种研究 结论的可比性,使今后的验证性研究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导致在研究范式上存在明显 的缺陷。第二,互联网用户是具有不同需要、不同动机和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现有的研究 在探讨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交往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忽略了个体差异,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在社 会互动中的不同表现。因此,未考虑个体因素的研究很难真实反映网络交流的社会心理特征 。第三,现有研究表明,互联网的社会互动功能对用户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个体使用网 络进行人际互动时,存在不同的互动方式。比如,用户是将互联网用于维持现有的社会关系 ,还是用于拓展新的社会关系?是参加固定的社区活动还是随意地上网浏览?这些不同的互 动方式与个体社会支持感受有无相互影响?个体采取不同互动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哪些? 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
  今后对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拓展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包括纵向的追踪研究,而且增加横向研究的取样范围, 既注意互联网中样本的收集,也注重以现实生活中样本的研究;不仅对本土文化背景下的互 联网使用行为展开研究,也采用跨文化的研究范式,探讨社会文化心理对于互联网使用行为 的影响。
  第二,编制标准化的研究工具,进一步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继续深入考察影响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个别心理因素的同时,注重对多种因素进行整 合性研究,逐步建构起一套完整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2007(1). http:// www. cnnic.net.cn, 2007-01-23
  2 Hamburger Y A. Internet and Persona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 2, 18:1-10
  3 Hamburger Y A, Ben-Artzi 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ersion and n euroticism and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0,16: 441-449
  4 Hills P, Argyle M.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indi 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3,19: 59-70
  5 Petrie H, Gunn D.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ffects of sex, age, depres s ion and introversion. http://phoenix.herts.ac.uk/SDRU/Helen/ inter.html, 2005-09 -20
  6 Tuten T, Bosnjak M.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in web usage: the role ofneed for cognition and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Social Behavior andPersonality, 2001,29:391-398
  7 Swickert R J, Hittner J B, Harris J L, et al. Relationshipsamong Internet us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 r. 2002,18: 437-451
  

[1] [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