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工作特征的相关研究
作者:郭璐露
4.3 职业倦怠在不同学历上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身心衰竭维度上,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及本科 以上的特教教师;专科学历的特教教师得分又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的特教教师。造成这一现象 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这部分教师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出生的老 教师,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大部分老教师是中师毕业,且多数都是服从分配才由普校转入 特校工作的,并非自愿。正因如此,体力的不支加上本身从事特教就非自愿,在工作当中自 然就会出现身体衰弱和生理病症,以及对工作丧失热情等。二是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年轻特 教教师由于学历偏低,一般都就职于私立机构,且在教学之余还要承担保育员的工作,因此 工作量过大是造成这部分教师身心衰竭程度相对较高的原因。
4.4 职业倦怠在不同教龄阶段上的差异
在国外类似的研究中,教龄是一个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重要变量。Miller等人 (1999) 对1576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教龄在5年以内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高 ,特别是教龄在1年左右的年轻教师尤其容易陷入倦怠状态[15]。本研究也发现了 类似的结 果,值得注意的是教龄在5年以内的特教教师,他们的人格解体程度要显著高于其他教师, 身心衰竭的得分也是教师中最高的,而成就感的得分却是教师中最低的。这可能是因为年轻 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本身处于工作适应期,还不成熟。而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各种残疾儿 童,许多残疾儿童又同时患有多动症等明显的行为障碍,甚至多重残疾,不仅需要教师在教 学中投入大量的体力与精力,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其次,教育特殊儿童是一个极 其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并且在短时期内成效不明显;加之传统的论资排辈的评估体系可能会 使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得不到应有的荣誉,致使年轻教师很难在工作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和 成就感。工作上的不顺与较低的教学成效,造成教师最初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太大,由此导 致理想破灭,从而加重了人格解体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极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而教龄在11到15年的特教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已经驾轻就熟,但这个阶段的教师多处于30 到40岁之间,这些教师多是一线骨干教师,学校各项工作的顶梁柱,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科研 课题,比较受器重,因而成就感也就相对较高。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重负很 容易使得这部分教师感觉穷于应付,筋疲力尽,相较于在生活、工作各方面都已趋于平稳的 教龄在15年以上的特教教师,他们在面对工作和学生时,难免会更多地表现出消极、冷漠与 疏远等反应。
4.5 职业倦怠与工作特征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倦怠中的身心衰竭维度与工作特征的全部维度都有较显著的正相关, 而人格解体与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呈显著正相关,成就感与感知社会偏见呈显著负相关。这说 明职业倦怠与工作特征的关系较为复杂,我们通常认为二者的关系密切,现在看来,不能笼 统地下此结论,必须具体到不同的工作特征与职业倦怠的不同亚成分。
4.5.1 特教教师在工作中感觉到缺乏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教学效果时常不显著,引起付出 得不 到回报的不公平感。此感觉越强烈,其身心衰竭程度就会越严重,而长期身心的不适可能会 造成在思 想、感情和行为上对工作产生消极、冷漠等人格解体的表现。 国外有研究表明,感受到更 多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的教师更少产生职业倦怠[15]。 因此,学 校行政领导需要研究如何构建一个客观、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调节 环境,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互动活动,以便及时关心了解教师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并帮助解 决一些实际困难[16]。
4.5.2 工作的忙碌感越强烈,身心衰竭的程度也越严重。当前我国特教教师的工作强度大 , 因教育对象的特殊与师资的紧缺,每位教师几乎都是身兼数职,需要投入和支出的精力和情 感就更多,这就使机体经常处于疲劳状态,产生各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症状。并且国外类 似研究也表明,高工作量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相关[16]。因此,建议特殊学校采用 更小的班级规模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以缓解倦怠。
4.5.3 特教教师在人际关系中的消耗越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冲突越多,其身心衰竭就越严 重 。尤其是公立学校坐班制度的实施,一部分课时较少的老师用大量课余时间谈论与教学无关 的事情,其中难免涉及一些他人的是是非非。无论是与领导的正面冲突,还是感觉到了人 际关系的复杂和潜在的危险;无论是害怕打小报告、陷害,还是看到其他人拉帮结派,都是 极端耗费精力的。因此,教师们应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并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和预防心 理疾病的知识,采取适当手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4.5.4 当感受到社会上对特教工作的偏见越大,教师的身心衰竭程度就会越严重,而个人 成 就感也会越来越低。目前社会上对于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看法和评价普遍比较低下,认为只 有三流的教师才会从事特殊教育,因此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自卑感或挫折感。 因此我们应该在社会上加大 宣传 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努力使人们对特殊教育有个公正的理解,进而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给 予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应有的尊重。
5 结论
本研究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工作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得 出以下结论:
5.1 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整体程度并不严重,但各亚维度发展不平衡,应引起重视, 以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进一步恶化。
5.2 职业倦怠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5.3 私立学校的特教教师的身心衰竭程度显著高于公立学校的特教教师。
5.4 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身心衰竭程度显著高于专科和本科学历的特教教师;专 科学历的特教教师的身心衰竭程度又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的特教教师。
5.5 教龄在5年内的特教教师人格解体程度最严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5.6 职业倦怠与工作特征有着紧密且复杂的关系:职业倦怠中的身心衰竭维度与工作特征 的全部维度都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人格解体和缺乏支持与公平感呈显著正相关,成就感与感 知社会偏见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 /info20464.htm,2005-05
2 郭英,董淑花.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四川心理科学,2004,(3):1-4
3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4 杨玉秀.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5,(11):67-71
5 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82-85
6 徐富明,吉峰,钞秋玲.中小学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志,2004,(1):13-14
7 吴真,赵子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康复,2005, (8):80-81
8 伍新春,曾玲娟,秦宪刚,郑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心理与行 为研究,2003,1(4):26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