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与提升

作者:左瑞勇 王纬虹



态度,但却难以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高达94%的教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都可在普通园所就读”给予了否定回答,65%的教师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还有53%的教师认为实施全纳教育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76%的教师认为实施全纳教育会“减少生源”。张燕(2003)对北京的调查,张莉(2006)对上海的调查也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在大多数幼儿教师的观念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麻烦”的,尤其是残障儿童,应该进入特殊学校由专职特殊教育教师进行教育。这种观念必然影响着教师对待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态度和情感,使他们无法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难怪我们经常可以在幼儿园看到,喜欢讲话的幼儿被安排到教室最后单独的座位“独自反省”,不爱睡午觉的幼儿被强迫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吃饭太慢的幼儿被威胁“再加一碗”等等,这些陈旧的观念意味着我国实施学前全纳教育的艰巨性。
  
  2.2 幼儿教师全纳教育知识的缺失
  实施学前全纳教育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包括全纳教育的内涵,有关全纳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幼儿教师良好全纳教育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全纳教育的提出不过十多年时间,我国的学前全纳教育又相对滞后,导致幼儿教师对全纳教育非常陌生,很多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全纳教育这一术语,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全纳教育,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含义。即便在一些开展学前全纳教育试点的地区,教师也普遍存在对全纳教育的误读,比较典型的表现是把“全纳教育”与“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等概念相互混淆甚至等同,或者把“特殊教育”与“特殊需要教育”、把“特殊儿童”、“残障儿童”与“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等概念相互混淆或等同。
  虽然“特殊儿童”、“残障儿童”确实是全纳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全纳教育”也确实与“特殊教育”密切相关,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按照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什(Tony Booth)的观点,全纳教育研究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全纳”(inclusion)与“排斥”(exclusion)的问题,即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的理念。这种理念集中体现为“接纳所有儿童”,也就是说,所有儿童,不管有无残疾,不论资质高低,也不分性别、种族、语言、文化和地域等,都应该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因为在全纳教育的理念中,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因而每个儿童都具有特殊教育需要。从这种观点出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儿童”、“残障儿童”,相应地“特殊需要教育”也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特殊教育”。由此,“全纳教育”不仅仅指把“特殊儿童”、“残障儿童”纳入普通学校,全纳教育绝不仅仅属于特殊教育的狭窄范畴,而“随班就读”也只是针对“特殊儿童”、“残障儿童”实施全纳教育的一种形式或途径,而不是全纳教育的全部。
  以上分析表明,“学前全纳教育”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视野下被注入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它关注全纳背景中的学前教育,致力于为不同背景下各种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与传统的特殊教育相比,全纳教育对儿童的意义是“发展性”的,而不仅仅是“生存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纳教育是对特殊教育的突破和超越。无疑,幼儿教师对全纳教育的相关概念和术语理解的混乱与偏狭将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和推广造成很大的阻碍。
  此外,由于幼儿教师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前、职后都很少接受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因而普遍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如特殊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知识,以及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和教育需求知识,等等。但因为特殊儿童、残障儿童是全纳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因而这些知识也是一个全纳性幼儿教师必备的,幼儿教师缺乏这些知识无疑也会影响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和推广。
  
  2.3 幼儿教师全纳教育技能与能力的缺失
  作为学前全纳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全纳教育的技能与能力,包括早期发现和诊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能力、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与特殊儿童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手语、盲文等特殊沟通技能和技巧),以及基本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技能和技巧等,这些技能与能力构成了幼儿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核心。学前教育的性质和专业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都具有比较突出的艺术教育技能和技巧,但由于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多数幼儿教师在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特殊儿童的沟通和交流等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这使得她们在管理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和行为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更不能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尤其是残障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周念丽(2006)的调查表明:94%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全纳教育,张莉(2006)对上海的调查也显示,幼儿教师对实施全纳教育能力的自我评价普遍消极。可见,幼儿教师全纳教育技能与能力的缺失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的艰巨性。
  
  3 幼儿教师教育的变革:提升幼儿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根本路径
  
  幼儿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缺失反映了幼儿教师缺乏应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智慧,尤其在面对有身心发展缺陷的残障儿童时,更是束手无策。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造就一支全纳性幼儿教师队伍,是我国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的当务之急。鉴于特殊儿童、残障儿童是全纳教育关注的主要对象,理想的全纳性幼儿教师应该经过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双重专业培训,是精通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而这必须通过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来实现,因为幼儿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缺失,根源在于传统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缺乏培养全纳性幼儿教师的视野和机制。
  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必须在全纳教育视野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通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帮助幼儿教师树立全纳教育观念,夯实全纳教育知识,提高全纳教育技能与能力。
  
  3.1 职前幼儿教师教育:促进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学科融合与资源整合
  目前我国幼教师资和特教师资的职前培养分别主要由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承担,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体系、就业体制均有很大差异,其结果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懂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也不了解学前教育,因此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都不适合做全纳性幼儿教育教师,都不能适应学前全纳教育的需要。基于这种状况,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学科融合与资源整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其一,在院系设置上,将学前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归并、整合。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如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