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与提升

作者:左瑞勇 王纬虹



  摘要 学前全纳教育是全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基础工程。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全纳教育素养”。当前幼儿教师普遍存在全纳教育素养的缺失问题,体现在全纳教育观念、全纳教育知识和全纳教育技能与能力等方面。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是提升幼儿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根本路径。一方面,要通过职前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促进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学科融合与资源整合;另一方面,要通过职后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加强幼儿教师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和资格认定。
  关键词 全纳教育 幼儿教师 专业素养 分类号 G760
  
  全纳教育是本世纪国际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和全新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是特殊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潮,更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趋势。目前,我国对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前全纳教育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学前全纳教育在整个全纳教育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有哪些不足?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1 学前全纳教育:建设全纳社会的基础工程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融合教育,是一个内涵非常复杂丰富的概念。它植根于教育民主化运动,又与特殊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其基本理念体现在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全纳教育的5条原则中,即: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不同特性和差异;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应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创建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从这5条原则可以看出,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反对社会排斥,致力社会融合;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建立全纳课堂、全纳学校,达到建立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纳教育所倡导的全新的人性观、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公平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成为指导当今世界各国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可以说,世界教育已经进入全纳教育时代。
  学前全纳教育是全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学前全纳教育无疑是建设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基础工程。如果全纳教育不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那么必然增加中小学及其以后教育阶段实施全纳教育的艰巨性,极大地降低全纳教育的效益,就难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纳教育体系。建设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就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学前全纳教育理应受到特别重视。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实施学前全纳教育尤其是及早发现和干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不仅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及家庭的支持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能给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益处,因此这些国家普遍对学前全纳教育给予特别关注。例如,在美国,特殊幼儿可以在“领先”(Head Start)教育行动资助的学前教育机构、公立幼儿园以及附设于社区的学前教育场所获得教育服务;英国制订了“第一呼唤”(FirstCall)教育计划,确保所有幼儿得到适当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澳大利亚的悉尼地区大力推行Start教育计划,以支持更多的特殊幼儿进入全纳幼儿园接受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但由于当前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相对于其他学段而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更缺乏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学前全纳教育在我国明显滞后,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数地区在进行尝试性的实践探索外,就总体而言,我国学前全纳教育尚处在少数学者的学术探讨中。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严重滑坡,目前尚有大量的农村幼儿、边远贫困地区幼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城市弱势群体幼儿以及残障幼儿不能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种情况不仅使这些幼儿输在了起跑线上,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而且将严重影响我国整个基础教育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体现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切实尊重和保护学前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使每个儿童都有一个平等的起点,是政府和各种幼教机构的重大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我们尤其要重视、关注和支持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不仅要保障他们接受学前教育,而且要保障他们有机会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适合他们的学前教育。
  总之,学前全纳教育是全纳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是全纳教育时代的迫切需要。
  
  2 幼儿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缺失:我国学前全纳教育的现实困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前全纳教育已经在很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得到实施和推广,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按照全纳教育理念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分析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一些研究,我国已经具备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的坚实的法律基础、道德基础和教育基础。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学前教育必将进入“全纳”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作为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学前全纳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全纳教育素养”,才能真正适应学前全纳教育的需要。学前全纳教育呼唤“全纳性幼儿教师”!
  然而,以全纳教育的视角审视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发现幼儿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普遍缺失,这正是我国学前全纳教育滞后于国际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当前我国实施和推广全纳教育的现实障碍。
  
  2.1 幼儿教师全纳教育观念的缺失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他的教育行为,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首先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全纳教育观念。所谓全纳教育观念,集中体现为教师具有接纳所有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尤其是其中有身心发展缺陷的残障儿童的意识和观念。这种“接纳所有儿童”的观念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大特殊教育观”,它是幼儿教师全纳教育素养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周念丽(2006)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幼儿教师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益性持认同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