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从宣恩民俗和民间歌舞看楚辞对巴文化的影响
作者:阳卓军
“楚辞”一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严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楚辞》由西汉刘向辑选,65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大约25篇。①《楚辞》是楚地原始的祭神歌舞的延续。世风民俗,信鬼好祀。其祀,必作歌鼓乐观舞以悦诸神,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楚辞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浓厚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②诗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如语气词“兮”“些”“只”等。
其次,在形式上,打破四言格律,以五言为基础,句有动词,句式参差,随思想而变化。
再次,诗中有比较浓厚的爱国爱家的感情。
楚辞的艺术成就很高,尤其是屈原的作品,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先河,至今还是光辉的典范。
首先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源头是人民的口头创作——神话,屈原发展了这一传统,加入了人的理想和感情,创造了新的神人合一的艺术形象。
其次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作者借香草美人以喻理想和美政,使比兴形象与思想内容合而为一。
再次,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抒情说理相结合,感情表达和环境描写融为一体,内心独白和主客问答相结合,语言上华丽与质朴交织,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楚辞是楚文化的结晶,《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在古代,巴楚交往密切,文化互有影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巴歌《下里》《巴人》在楚国非常流行,深受楚人喜爱。③
但是巴人的历史却充满神奇色彩。关于巴人的祖先就有“太暤氏”(《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华阳国志·巴志》)以及“禀君”(《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诸说。一般认为“禀君”说可信。“禀君”所处时代,大致是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从文献记载和甲骨卜辞看,巴人很早就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华阳国志·巴志》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又《竹书纪年》载:“(夏启)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山海经·海内南经》云:“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商代卜辞中也多次出现“巴方”。关于周伐武王的史实中,巴也参与了伐纣。据《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钪、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春秋以后巴国在文献中频繁出现,并与中原诸国及楚国发生着关系。《左传·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载周王室大夫詹桓伯说:“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说明巴此时还是一个强国,在周人眼里,能与楚、邓等国平起平坐。《左传·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 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庸,今湖北竹山)春秋时期,巴人的活动区域在鄂西一带,常与楚或联盟,或战争。随楚国的强盛,巴人也逐渐西移至川东一带,过着一种风餐露宿、游移不定的生活。战国中期为秦所灭。巴人也四散分裂,迁徙他乡。在以后的史书中,也屡有巴人忽隐忽现的遗绪。在现在的鄂西、湘西、川东、贵州都有巴人的后裔存在。
由于巴国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疆界,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心,史书上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记载是语焉不祥,更多的是推测,是传说。因此巴国历史披上了各种各样的神话色彩。要揭开其朦胧的面纱、探究其奥秘,只有去找寻巴人的足迹--文化遗存,才能得其根底。
从文献记载看,巴人事迹集中发生在鄂西以及峡江一带,在鄂西清江下游两岸峡江内外,也确实发现了一些文化内涵独特的遗存。这一类遗存从新石器末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并沿长江向东延伸到了江汉平原的西部,向西到达川东。与巴人的活动路线基本相符,应该为巴人文化遗存。
2006年5月,湖北省巴文化研究学会在恩施自治州成立,学会设在湖北民族学院,学者们普遍认为,现在的恩施应该是巴文化的中心之一,在州城的南面有巴公庙,下面的河流叫巴公溪,这些文化遗迹可以证明,远古巴人就活动在这一带。
笔者想继续探讨巴楚文化的关系,想从现存的文化现象中去寻找远古的巴楚遗风,方法上采用了民间原生态文化现象分析法,从当下的民俗民间歌舞入手去寻找现代巴文化与古代楚文化的关系。之所以选宣恩为对象,有两点考虑:
一、宣恩是离巴文化中心最近的县城,与州府相距45公里,它南与湘西的巴人联系密切,便于比较;二、本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这里的习俗民歌相当熟悉,并且曾经亲自参与其中,感受真切。
本文想从民俗和民间歌舞两个方面来谈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寻找巴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
首先看宣恩目前的民间习俗。
宣恩巴人鬼神观念浓厚。家家户户的中堂上供奉着“天地君(国)亲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要焚香鼎礼膜拜。过年时要祭奠的神灵更多,除了上述五类神之外,还要祭奠财神,水井神,火神,风神,土地神,三十,初一,十五,还要到亲人的坟墓前去烧纸焚香,尤其不能忘记祖坟。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月半节,每年的7月12,这个节日是最重要的,叫做“年小月半大,阎王要回家”,据说这一天是为了祭奠自己死去的祖宗的,这可能就是祭奠为帮助周王伐纣而献身的巴人祖先的。泛神论的观点在此很流行,这一带有很多的庙宇,火神庙,龙王庙,土地庙,雷公庙,关帝庙,河神庙,忠臣庙,观音堂……这些遗存的习俗与《楚辞》中《东皇太一》《云中君》《山鬼》《国殇》中所描写的神灵祭祀是何其相似!楚文化中的祭祀文化在这里仍以原生态的形式上演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楚辞》中的祭祀是为了娱神降神,求神赐福,这里的祭祀也是为了乞福消灾,怀念亲人,目的相同,方式一致。动物崇拜有四月初八的牛王节,土家人的白虎崇拜。
其次来看看民间歌舞。
先谈歌谣。宣恩民间歌谣,历史悠久,这里曾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这里的巴人爱歌舞,几乎到了无事不可歌的地步,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可以一歌了之,民歌的种类繁多:神歌,山歌,劳动歌,婚姻歌,儿歌,丧葬歌和节气歌等等,唱腔有地区和民族特点,高山多为高亢粗朴的高腔,低山多为婉转柔和的平腔,二高山两种唱腔兼而有之。
(一)神歌
宣恩神歌是山民消灾避难的祭祀歌。如反映姊妹成亲、繁衍人类的傩头爷爷和傩头娘娘的歌曲就别具一格,民族特色浓厚。
洪水滔天
七天七夜雨不住,洪水滔天似猛兽。 腊月瑞雪八尺厚,天下人民从头游。
多少田土无人做,双方姊妹产血球。山下人民才起首,才得祖宗愿从头。
和得公公多爱子,和得婆婆多贤孙。 和得妯娌多和顺,和得弟兄家不分。
和得国正天星顺,和得官清民自安。 和得妻贤夫祸少,和得子孝父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