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论中国文论的“理论性”
作者:张卫东
陈平原认为,“在二十世纪中国学界,小说研究之得以突飞猛进,跟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大有关系。除了史料整理以及作品鉴赏,稍成规模的历史叙述,都得益于理论建设。”而“从传统中国文论中建立起批评模式的努力,一直不太成功。”{40}同样,我们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当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论前提和研究方法,即我们研究的立足点,不是中国古代文论,而是西方意义上的文学理论。停止中国文论的“理论化”进程,而对中国文论进行实实在在的理论考察,审视其基本前提和思维方式,揭示话语中的问题、缝隙和困境,让中国古代文论回归其本来的位置,恢复其本来的面目,正是今后的中国文论研究所无法回避的任务。正如余虹所说,“我们有权借用今天的概念意识去有选择地书写过去的言述艺术史,但我们无权将某种古人没有的意识强加给古人。”{41}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找只言片语,然后认定西方某一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而且还早了多少年,这种思维定势必须彻底消除。而中国文论的合法性何在,更是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①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4页。
②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③参见陈坚《中国哲学何以能成立:四位学者对中国哲学成立的证明》,《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何中华等《“中国有无哲学”问题笔谈》,《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陈嘉映《哲学是什么?》,《读书》2000年第一期。
④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⑤《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⑥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⑦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页。
⑧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抗战版序》。
⑨老舍《文学概论讲义》,《老舍文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⑩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抗战版序》。
{11}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12}王运熙《古文论研究应当重视作家作品的评价》,《百年学科沉思录: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蔡钟翔等撰写的《中国文学理论史》在体例上则基本沿袭了文学批评史的写法。
{14}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第1页。
{15}欧阳桢《诗学中的两极对立范式:中西文学之前提》,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13-614页。
{16}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17}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9页。
{18}汪涌豪《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当代意识的植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9}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20}彭玉平《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逻辑基点和形态特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21}庄桂成《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2}李建中《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23}《<文心雕龙>研究史》,张少康、汪春泓、陈允锋、陶礼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页。
{24}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25}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9、10页。
{26}比如祁志祥《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樊德山《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这两部著作所遭遇的困难,正是源于将中国文论预设为文学理论。
{27}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章。
{28}曹旭《诗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参见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五章。
{29}赵汀阳《观念图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30}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3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79、124、7页。
{32}宇文所安《刘勰与话语机器》,《他山的石头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参见张卫东《论中国文论的语境特征》,《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1期。
{34}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第163页。
{35}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9、40页。
{36}参见蒋凡、羊列荣《从体系的眼光看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彭玉平、杨金文《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问题的本然追问》,《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
{37}《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第24页;蒋凡、羊列荣《从体系的眼光看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38}参见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一章。
{39}蒋凡、羊列荣《从体系的眼光看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40}陈平原《文学的周边》,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41}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