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现代历史理性的遗落与重拾
作者:姚爱斌
“历史剧是现代剧,历史剧的思维只能是现代思维,历史题材只是起着被借助的作用,用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意念。”{19}剧作家郭启宏的观点确为通达之论。扭转当前历史剧媚势欺世的泛政治寓言化倾向的关键是建立一种在现代历史理性精神观照下的具有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和多种艺术风格追求的历史剧创作观念。现代历史理性精神在历史剧创作中既体现为对其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批判和升华,又体现为面向现实和未来的自觉的启蒙立场。剧作家应该怀着对生命、人格、自由、公正、美德、智慧、爱情、民族、国家的理性之爱,走进历史而又超越历史,理解古人而又审视古人,以经过现代精神洗礼的情感、心智和理性,感受历史的美丑,思辨历史的真假,判断历史的善恶,然后将自己对历史的感受、思辨和判断融入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件和细致的历史场景之中,使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事件和场景都获得一种无形却有力的现代历史理性精神的透视和烛照,并形成一个风格浑整的史剧艺术整体。在这种情况下,剧作家既可以利用历史题材创作一部寓现代意识于客观场面和细节描写的严肃正剧,也可以借用历史时空演绎一出洋溢着现代人的理想和激情的浪漫传奇。
中国现代历史剧中的现代历史理性精神确立于“五四”时代,虽然这种进步精神开始在历史剧中得到艺术表现时尚带着初生的稚嫩与粗糙,却为它后来的发展种下了一颗健康的种子。那个时代的理性之声即使在现在听来仍然感奋人心:“历史剧的主题,是作家站在进步的历史观的立场上,向历史追求。追求历史的
伟大主题,追求历史的伟大教训,追求历史的伟大人物。追求一个强烈的生命。”“向历史去追求,必须要批判地向历史追究……历史剧应当是翻案文章,替无辜者伸冤,替枉死者招魂,替被欺辱者鸣不平。将历史中成败的英雄、忠与奸、邪与正,给以新的评判,给以新的褒贬。”“那些在封建社会所孕育的旧的善恶观念,忠君保王,仁主义仆,三从四德,愚蠢迷信,自私自利的封建思想,以及对代表这些思想的历史人物,历史教训,给以追击。”{20}进入80年代,一度中断的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观念重新回到历史剧创作中,并由“五四”时期的情绪性呐喊发展为深沉的理性反思。如郭启宏的《李白》和《天之骄子》等剧通过对传统知识分子软弱谄媚、优柔寡断的权力依附型人格的理性批判,启发人们对中国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行思考;姚远的《商鞅》对商鞅由自强不息、积极作为走向野蛮、残酷和血腥的性格的刻画中,包含着对民族性格优劣得失的检讨;魏明伦的《潘金莲》则以一种汇聚古今中外人物的荒诞形式对人类历史中的两性关系进行审视和拷问,对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展开哲理性反思。{21}但是,90年代后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被大幅改写,经济发展和物质消费几乎成为现代化的全部内容,社会生活的其他重要方面如文化、思想、政治的现代化则远远滞后。{22}当人们逐渐习惯于一方面在经济领域和物质消费领域无尽追逐,另一方面在文化思想领域又安于现状或无能为力时,现代启蒙精神便逐渐被遗忘而陷于沉默,历史剧文化也成为利益追逐者和文化消费者的乐园。因此,当前的历史剧文化亟需接续“五四”时代和“新时期”历史剧建立的现代理性精神传统,在满足大众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传达一份清明的现代历史理性。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①上述引文及文章均见《学报沙龙•雍正王朝》,《现代传播》,1999年第2期。
②胡玫《一个民族的生生死死——我拍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国电视》1999年第3期。
③陈独秀《论戏曲》,原载《新小说》1905年第2卷第2期。
④詹明信《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晚期资本主义的义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⑤顾仲彝《今后的历史剧》,《新月》1928年4月第1卷第2号。
⑥陈白尘《历史与现实——<大渡河>代序》,《戏剧月刊》(重庆)第1卷第4期,1943年4月。
⑦{19}郭启宏《“从前”情结》,《当代戏剧》2000年第2期。
⑧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4页,348页。
{10}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礼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页。
{11}《盛世的沉沦——戴逸谈康雍乾历史》,《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20 日。
{12}顾仲彝 《今后的历史剧》,《新月》1928年4月第1卷第2号。
{13}邵荃麟《两点意见——答戏剧春秋社》,《戏剧春秋》第2卷第4期,1942年10月。
{14}陈白尘《历史与现实——<大渡河>代序》,《戏剧月刊》(重庆)第1卷第4期,1943年4月。
{15}田汉、茅盾、胡风等《历史剧问题座谈》,《戏剧春秋》第2卷第4期,1942年10月。
{16}余秋雨《历史剧简论》,《文艺研究》1980年第6期。
{17}吴兆龙《<雍正王朝>编辑札记》,《电视研究》1999年第3期。
{18}秦晖《从“历史政论片”到“武侠政论片”:《英雄》与当代帝王的走向》,见《实践自由》,秦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周钢鸣《关于历史剧的创作问题》,《戏剧春秋》第2卷第4期,1942年10月。
{21}参见邓齐平《论新时期历史剧的启蒙精神》,《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5期。
{22}陶东风《“新文学”终结了么?》,《世纪中国网》2006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