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新诗解读说略
作者:罗振亚
外边还有
防风林的
外边还有
防风林的
外边还有
然而海以及波的罗列
然而海以及波的罗列
不能再单纯的句式,不能再朴实的语言,丝毫看不出象征与暗示的妙处;可几何空间的句式构图,串连句法的空间层叠,却给人防风林无休无止、层层叠叠、绵延不绝之感,后两行大海波浪的排列更衬托强化了这种感觉,无限的空间叠景,有种风光无限之美。第三代诗人甚至推崇语感,即用语言自动呈现一种生命的感觉状态。如于坚《远方的朋友》“您的信我读了/你是什么长相我想了想/大不了就是长的像某某吧/想到有一天你要来找我/不免有些担心/我怕我们无话可说……”仿佛给你的全部东西就是语言,就是生命节奏的自然奔涌。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信中说要来访,一瞬间诗人脑海迅速闪过几种见面时的情景设想,每一种都滑稽可笑又都合理可能。这是生存方式平心静气的观照,这一代人表面热情平静内心却孤独无依,头脑善于幻想行动却手足无措,无端地对世界怀着某种莫名的期待与恐惧。它将语感视为诗之灵魂,并借它达到了诗人、生存、语言三位一体的融合,有时甚至语义已不重要,语感成为自足的语言本体,音响形象的建构就是语义信息的完成。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如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本诗乃雅净的炉火纯青之作,体现出无技巧的境界。它自由自在、洗练干净的口语蕴含着动人心魄的力量。那种亲切舒展的说话调子,那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态度,那种节制而灵活的运笔方式,那种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洞察的天然浑成,那种轻重、动静、人我、生死等多重对比关系铸成的结构的协调与平衡,使得整首诗歌在视觉上似一幅画,在心理上则展现为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在艺术上以一种从容自如、亲切平和的气象,把君子与君子之间的友情和诗人的心境传达得简隽又别致,苦涩而现代。
3.掌握其诗情哲思化的艺术趋势。
一般人心中恪守的信条是,情感与思辨、诗与哲学是水火难容的两套思维,其实并不是那回事儿。诗原本就是主客契合的情感哲学,诗的起点恰是哲学的终点,最深沉的哲学和最扣人心弦的诗都挤在哲学与诗的交界点上。优秀的诗人既是驾驭文字的高手,又是智慧的思想家。关于这一点,苏珊•朗格早就论述了艺术符号的抽象性,中外诗歌历史也早已证明,诗歌并不单纯是情感的方程式,也是凝结着智性感悟的抽象冲动的结晶,大凡有冲击力的好诗都是凝结着哲学分子,只不过以感性形态呈示出来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人的抽象思考的知觉力日益提高,源发于情感意绪的诗也就渐渐接近了哲学抽象;同时新诗处于新旧文化转型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中,这个时期有对于宇宙、时空、人性、生命意义等太多的重大问题需要思考和解答,于是孕育出了现代诗歌的理性抒情;尤其是西方具有意志化文化特征的诗歌、哲学影响,更催化了新诗的思辨化的进程。几种原因结合,使新诗出现了驳杂的言外结构,大都具有一种形而上内涵。如卞之琳具有相对论思想的那些作品、废名佛学思想浓郁的那些作品、冯至阐释存在主义意识的那些作品、穆旦基督教色彩强烈的那些作品都典型地呈现着这种状态。它们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暗合人类精神深层的真知灼见,内蕴着追逼苍穹、抵达深心的思辨力,有的在小景物中寄寓着大哲学。
如冯至诗集《十四行集》的第二首《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就是一首诗情智化的诗。它借沉思自然界的“蜕化”现象,歌颂了生命的新生和永恒。顺应着新诗生命诗学的呼唤,进入“中年”的冯至一改早期的“抒情诗人”风貌,在诗集《十四行集》里写下了寻找个体生命意义的“中年”的“沉思的诗”。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歌德死与变的“蜕变论”,与里尔克的事物不断转化的生命思想的形象延续和诠释。甚至里尔克曾经用来象征人生的“树木”也被诗人作为了主干意象运用于诗中。诗的独特在于隐去了春和夏,而是直接从秋写起,以深刻的生命体验,将生命的奉献和抗争为背景材料,刻画人生的秋天和冬天。人就像树木,在秋风中落叶,落花,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人们生活在自然里,就像“蜕化的蝉蛾”,等待它的是“未来的死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诗人才把收获的季节从身上抖落,让它化作滋养新生命的尘埃;面对严峻残酷的冬天和冬天一样的死亡,“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平静、坦然、从容、达观。诗人为何这样写呢?因为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界限,正是这界限的存在才让人感到自由的意义。人可以根据未来的死亡超前安排和计划人生。将死亡作为未来的事情安排在现在的生命过程中,就使死亡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就是蝉蜕的过程。所以他才让树木“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让“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这里诗人是以树木和蝉蜕这样常见的自然现象,从小昆虫经过一次交媾便结束其美妙一生之中,得到了歌德式的“死与变”的启示:“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引发出对生命的沉思。死生能够相互转化,“死亡”是“永生”的起点,生命在时空交会中如“默默青山”是一种无言的永恒,它能够超越死亡,与永恒的自然同在,不断蜕变,生生不息。人完全可以生的充实,死的庄严。这首诗从日常现象发掘诗与哲学的沉思品格和对人生经验的沉潜深邃的表达,与同时期情感浮泛浅露的抗战诗歌比较,虽然略显艰涩,难以速荣;但在知识分子圈子比在普通读者那里影响更大的际遇,也表明它的魅力不会速朽。
需要指出的是新诗的诗情智化,绝对不同于仅仅以诗的形式说明道理的旧式哲理,也有别于卖弄聪明的精粹警句片断,甚至与古代晶莹透彻的说理诗也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的理意从未“单凭哲学和智力来认识”,而是与情绪合为一体,还原为感觉凝进意象,或在内情与外物结合的瞬间直觉顿悟式地融入。从而诗在意象推进中隐伏着情绪流动,在情绪流动中凸现思想筋骨,达到形象、思想、情绪三位一体的重合。它是通过非逻辑的诗之道路生产的,它是哲学的,但更是诗的。或者说新诗这种诗情智化效应,在艺术上的主要获取途径在于大量隐喻性象征意象的铸造,因为隐喻性象征意象本身就具有浓重的理性色彩,它常常既是它本身,又带有本身以外的深层意义。“青山是白骨的归藏地/海正是泪的累积/在愁苦的人间/你写不出善颂善祷的诗”(辛笛《海上小诗》) ,青山、白骨、海、泪几个意象的交融转换在后两句的点醒下,已深印上悲戚忧郁的色泽。可在这情绪感觉舒放的雾障后却耸立着一座哲理的山峰。人类苦难重重,正是这重重苦难织就了历史。正直的人希望摆脱困境又无法达到目的,所以只有正视现实。这种理性内涵不是硬性加入,而是情绪与物象交合时的瞬间顿悟。此诗的意象中已无法分清何为形象,何为情绪,何为思想,它们已扭结一处,浑成一体了。连卞之琳知性十足的《圆宝盆》也同样闪动着新奇绝伦的悟性之光。读着这首诗你时时会感受到宇宙万物相对观念在卞之琳笔下的交响,有限与无限,主观与客观、简单与繁富、蓝天与生命之船,一切都是相对的,从中领略到智慧的淘洗与快感;但是昭示相对论决非它的题旨所归,推动诗的动力也不是理论逻辑,而是心灵活动的节奏,它是以超现实的想象抒写圆宝盆这一智慧之盒,展示了获得理智之美的快乐旋律,以诗的方式创造了感性与理性平衡的天地。至于相对论只是作为一种哲学观念无形地规导灌入于诗的审美思维与想象中。正是这种诗的方式支撑,使新诗的诗情智化没有陷入哲学泥淖,强化了艺术厚度,让读者愉悦地得到了智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