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论张抗抗小说女性叙事的嬗变

作者:王金城 王者凌




   通过对张抗抗多年的阅读感受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张抗抗小说的女性叙事经过了遮蔽、显影和敞开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呈现出自发、自觉和自在三种状态。特别是以两性和谐为前提的自在状态,是女界人生的理想化生存模式。按照克里斯蒂娃《妇女的时间》中的表述,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女权”、“女性”、“女人”三个阶段,女权阶段强调的是“平等”,女性阶段主张的是“差异”,女人阶段关注的是“和谐”,即强调男女文化话语的互补关系。这表明冲突、对抗和暴力的男性统治话语必将为对话、互补、共识等新的文化政治话语所取代,同时也表明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和理论话语已经走向成熟。而张抗抗小说中两性世界和谐的意义诉求,一方面契合了西方女性主义成熟阶段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也打通了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连接。其实,张抗抗早在80年代就强调“我们需要两个世界”的社会文化理念,从此便一直推崇两性和谐互补而不是对立对抗的思想范式,并反复进行阐述说明,“我至今依然坚持认为,只有在一个男人和女人都能得到快乐和幸福的社会里,女性解放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男权和女权应是平等分立、互相制约的。我们最终所渴望的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和平共处,达到一种两性和谐,自由融洽的境界。”⑤“我对‘女性意识’一直有着本能的认同。……在我的作品中,我的兴趣早已不在男女关系的对峙,以及对男性的‘指控’上了,我更关心的是‘自由’——这种自由的完全获得,必定与男性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只要男性或女性有一方觉得不自由,两性和谐与人的自由就无法真正实现。”⑥张抗抗的两性观明显带有中国古代“太极图”的根本特征,是对其阴阳平衡、阴阳融合哲学图式理念的当代文字化阐释。
  张抗抗的两性观虽然具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但两性和谐的确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应该是一切高度文明、发达和进步的社会的重要基础。正因为它是梦想,我们才会心驰神往。这也是张抗抗对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贡献和启示。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①张抗抗《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文艺评论》1986年第6期。
  ②张抗抗《心态小说与人的自审意识》,《大江逆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③张抗抗《女人为什么不快乐》,《牡丹的拒绝》,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④张抗抗《我为什么写<作女>》,《文艺报》(文学周刊)2002年6月25日。
  ⑤张抗抗《我的女性观》,《钟点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⑥张抗抗《打开自己那间屋的门窗》,《中国青年报》2001年10月11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