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伽达默尔诠释学中艺术存在方式述评

作者:白 雪

进入狂热的自我忘却状态,达到与自身的无限关联与延续。这正是伽达默尔“一个人只有失去自身才能发现自身”的思辨意识的审美应用。西方哲学就始于一位最易达到忘己状态的人:苏格拉底,他在“心灵与自身的对话”中忘记自己而认识自己。庄子也曾提出“忘己以体道”的思想,只有置身于自身之外才是认识事物本性的开始。艺术“属己”的时间经验带来的不仅是艺术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是接受者的自我发现与自我理解。在此,艺术节日特征与艺术游戏方式于本体意义上已趋向同一。
  伽达默尔为了更好地阐明艺术的节日特性,在后期他还专门写了《戏剧的节日特征》这篇文章,从对戏剧发展史的考察中得出明确结论——具有节日特性的戏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伽氏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现代技术成果控制了戏剧本身所有的环节,戏剧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戏剧能否保持住戏剧本色,人们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戏剧节日特征上,因为这一点构成了戏剧本质特征。戏剧是希腊的产物,希腊文化从已有的祭祀仪式、舞蹈及宗教仪式这些形式中创造出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它从根本上产生出被观看的表演,即产生出距离的同一,在这之中人们都是同一事件的观赏者。这种形式至今统治着我们,而且作为节日庆典的一部分,戏剧始终具有神圣的特征。节日庆祝的特殊性使戏剧也具有了属己的时间经验,并成为反复的当下存在。戏剧因为节日的特征而成为戏剧,也正是按照这个特征的强弱而划分出戏剧史上三个不同的时期。伽达默尔认为,第一个时期称作“崇高的宗教风格时期”。在这个时期,戏剧表演仅仅被认为是辅助性的,是宗教节日的一个插曲。但戏剧已经具有了节日的本质特征,它将人们聚拢在一起,并唤起包括观者与表演者在内的每一个参与者心中甚至不为他们自己所觉察的某种东西。戏剧的第二个时期,是以常设剧场的出现为特征的,伽氏称之为“道德超越或道德崇高时期”。这一时期中,观者事实上成了单纯的观者,他们在台下感受的是舞台上迷人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特有的紧张感,戏剧体验成了平淡无聊的现实世界的伟大慰藉。实际上这一时期正是伽达默尔所言的“失望的美学”时期,也即“审美教化”时期。关于戏剧史上第三个时期,是正在出现的一个时期,伽达默尔心存感激地认为还并不能为它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称。只是他已感觉到19世纪古典戏剧的伟大道德呼唤已不再适合于今天的戏剧形式。在今天的戏剧表演中,观者和表演者统一的要求获得了新的重要性。世界不仅需要通过道德呼唤的张力来理解,更需要一种“共通”精神支撑我们所有的人。因此,在当现代人不断地被淹没于各种刺激的浪涛中,被吞噬于令人麻木的潮流中而无力自拔时,戏剧成了真正的精神救赎,这是戏剧节日特征的最直接最重要最本质的价值所在。
  总之,艺术是庆祝,是节日。在节日中人们欢聚在一起,打破日常状态中人为的界限与障碍,敞开心灵,达成理解,走向“共通”。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我一它”对立走向“我一你”和谐,人不再作为个体而存在,人是节日的一部分,从属于节日而敞开于节日。事物意义于此生成,并呈现于“无蔽”与“光亮”,此时,“存在”将与我们并肩而立,正如里尔克的诗所说:
  在我们之上
  在我们身旁
  天使在嬉戏
  
  四、结 语
  
  如果说节日是从时间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存在方式的话,那么游戏与象征则是艺术的空间存在方式。然而,艺术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构成物”,其表现的本质并不能在时空这样简单划分中得到规定。游戏、象征与节日虽然是从不同视角来论说艺术的本体存在,但它们并不是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概念,相反,恰恰因为有很多共同的因素而相互交织难分彼此。游戏同样具有节日的特征,游戏就是小型化了的节日,而节日同时就是一种游戏,节日中的人们与游戏的参与者同样是整个活动不可分割的部分,谁不参加节日的庆祝,谁就是节日的逃避者,谁就破坏了节日的气氛。游戏、节日与象征三个概念中,象征的包容性是最强的,在一定程度上,它涵盖了游戏与节日的诠释学意义。歌德的“一切事物皆是象征”是诠释学中最具诠释性质的阐述。它意味着每一事物都“指向”另一事物,而这另一事物都将是与人相“遭遇”并被理解的判断。伽达默尔通过上述三个概念,对艺术作品做了本体论的阐述,目的就是使艺术真理得以真切展现,为真理扩大到精神科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作者单位:黑龙江绥化学院中文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