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图像与文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作者:吴 昊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页。
③高建平《文学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④转引自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9页。
⑤《易经》,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
⑥⑨{10}转引自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94、249-250、337页。
⑦⑧刘勰《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5页。
{11}林承琳《从“言(象)意说”和“能指”、“所指”理论看中西绘画差异》,《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4页。
{13}转引自闾海燕《以苏轼为例:中国哲学语境中的诗画理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4}刘毅青《书画同源对文人画的影响》,《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5}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孙国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99页。
{16}W.J.T.Mitchell,Picture The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P11-12,16。
{17}Guy Debord,Society of the Spectacle(New York:Zone,1994),#6,#15.
{18}Rolangd Barthes,“The Photographic Message,”in Su-san Sontag,ed.,A Barthes Reader(New York:Hill and Wang,1982),P204—205。
{19}《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
{20}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7-58页。
{21}{24}{25}{26}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360、355、244-245、352页。
{22}董占军《摄影术的发明对十九世纪末欧洲绘画的影响》,《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3}何希凡、龚奎林《新时期中国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互动及其未来走向》,《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7}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28}王有亮《图像不可能取代文学》,《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