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拔而独异的历史风景
作者:邢海珍
深山里那片美丽的牡丹/从未打听去往洛阳的道路
河流们改道/那不是水的错
黄河在上游吃了许多苦/到了下游,它便理直气壮地制造苦难
树在春天无法严守秘密/叶子纷纷跑出来吐露根的格言
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传统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意旨沉淀,又能感受到诗人在创造过程中生命自身的动力性推进,使诗的本身不再停留于单一的指涉层面,从而打破了表意的实在性僵局,产生了一种含蓄浸润的弥漫效果。像“黄河在上游吃了许多苦/到了下游,它便理直气壮地制造苦难”,它的意义不只是指向某一特定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诗句中涵纳了生命直觉感悟和哲学意识渗透的内容。这些诗句语势自然、语义清晰,几乎没有任何生涩和阻拒性可言,但是读者又很难把诗意内涵阐释明白,因为这些诗句不是确指的有限空间,而诗意的自足又可使情境本身具有了多义的可能性。
记得文学理论家王乾坤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寓言在《庄子》中的地位进而《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首先不在于给出了一种文体,不在于它是一种形象化了的正面表诠,而首先在于它是‘扭断语言脖子’的反言。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反常之言,是对于名相概念和常规逻辑的消解或稀释,这也就是变形地说,反常地说。”⑩对于艺术创造来说,这种“扭断语言脖子”的反言,这种“变形地说”、“反常地说”该是何等地可贵,它具有了独创性和终极关怀的深度。在诗歌文体发展的历史上,“反常之言”是拓展诗意空间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马合省的长诗《老墙》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深度的诗篇,在艺术转轨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它标示了中国新诗发展的某种高度。当大地默默地托举着所有沉重的时候,诗意的“老墙”便在中国的人文风景中闪动着艺术的光彩。这是一道高拔而独异的历史风景,它将昭示诗人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在时间的不断淘洗中,《老墙》一定会显示出自身的经典性。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中文系)
①南帆《文学的维度》第264页,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②《郑州晚报》1993年11月3日。
③《中国新诗学》第409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诗悬》,载《诗潮》2005年5-6月号。
⑤《季节轮换》第2页,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⑥《诗学:理论与批评》第9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⑦《西郊夜话》第17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⑧《往事》第32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⑨《新诗评论》2005年第一辑第1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⑩《文学的承诺》第25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