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迷惘的青春物语
作者:凤 群
就写。我并没有说要在自己的作品里达到多么高的思想性,或者要展示什么写作技巧。这些我从来没有想过。对我来说,写作就好像在写日记一样,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没有必要把它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来谈。”同时,他们的作品大多经过了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和媒体炒作,读者对象也定位在固定年龄段的阅读人群中,同时通过网络达到一种良好的互动。
与郭敬明齐名的偶像派少年女作家非张悦然莫属。她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考进大学并去新加坡留学,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有些神秘,散发着浪漫与忧伤的气息,如《吉诺的跳马》等。80后偶像派女作家还有春树,一个玩朋克的女孩。在她的小说里时不时透露出故作成熟的深沉和叛逆情绪,文字表现得非常开放。同是偶像派的孙睿凭一本《草样年华》扬名,虽然情节幼稚但其鲜活生动的文笔,幽默诙谐的文风,深受读者喜爱。
与“偶像派”相比,80后作家中的“实力派”也都拥有相当的知名度,他们的作品接近于主流文学。这其中代表人物有小饭和李傻傻等人。小饭原名范继祖,大学读的是哲学系,在校时就写小说,对写小说有极强的自信。他的创作没有套路,对世界的感知和一般人不同,如他的《毒药神童》及“暗紫三章”系列小说,采用寓言的形式。语言成熟圆滑,营造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致力于对历史、生命和人性的幽微处探秘。在艺术形式上,他则走出了流行的小资趣味,形成自己的特色。作家残雪曾对小饭的小说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他的作品“呈现出这个年龄罕见的深邃和老练,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早熟的,颇有天分的作者”。
湘西少年李傻傻以散发着浓郁乡野气息的书写,成为80后作家的一位重要的“乡土写手”,有“少年沈从文”之称,同样也受到普遍赞誉。周国平说他在为《新概念·文学青春书系》作序前,是对80后作家抱有成见的,但开篇李傻傻的自白让他眼前一亮。他没有误解文学,他知道文学存在于创造的过程中,而不是一枚证明身份的标签,或一张可望中奖的彩票。李傻傻的长篇小说《红X》和短篇小说《一个拍巴掌的男孩》,就是在调动自己的童年乡村经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张佳玮是80后中少有的热衷于在古典题材中寻找灵感的作者,他的网名就叫“信陵公子”。他的文笔优美典雅,因一部长篇小说《倾城》而名动文坛。蒋峰的写作显得相当前卫,他的长篇小说《惟以不永伤》以及短篇小说《葬礼》,都带有明显的先锋性质,但“实力派”作品的销量远不及“偶像派”的作品。
无论偶像派还是实力派,追求精致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是80后作家的一个共同特色。他们在文章方面的展现是令人振奋的。他们毫不遮掩地显示着他们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肆意地用飞扬的文字渲染着生命的激情。他们有不少人天赋异秉似的,把文字玩得精妙而灵动。韩寒就一直声称,他认为小说的写作“文字是最重要的,思想是其次的”。有人说韩寒的笔法老到,《三重门》写得像钱钟书的《围城》,虽然未免有过誉之词,但其语言的功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与韩寒富有张力的文字不同,张悦然的文字婉约典雅,轻盈灵动。郭敬明的文字则带有几分矫情,又不失真切:“我喜欢/站在一片山崖上/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一幅一幅/奢侈明亮的青春/泪流满面。”华丽空洞以及字里行间所散发的忧伤,让众多的同龄读者着迷。郭敬明为此也同样感同身受:“只要我们以相同的姿势阅读,我们就能彼此安慰。”(《爱与痛的边缘》自序)
相比较而言,80后实力派作家小饭和李傻傻的文字却更有智性与灵气。他们的小说表现的内容多为乡土,文字也少了华丽。对习惯都市阅读热衷时尚的80后作家的同龄读者来说,这类的小说也许会让他们有些失望,不能引起共鸣。而小饭和李傻傻并不想讨好迎合他们,他们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依然我行我素。小饭说:“那些不关注内心的小说都是垃圾。小说是一项艺术,而艺术只为心灵服务”。李傻傻则说“写作首先是个动词,其次才是一个名词。当你把自己的冲动、记忆、疑惑、思考写下来,她自然地就带有你的气味”。小饭和李傻傻的文字则更多地为成年读者所欣赏。无论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从“80后”整体写作特征上看,“80后”的写作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他们自身青春症候。比如,在看待生活时,有明显的局限性。他们当中不缺颇有才气的人,但在写作中,不是囿于一己的生活范围,咀嚼个人的小小悲欢,便是到历史或虚幻的空间寻找灵感。还有相当一些作者。只讲究感觉和语言,但在叙事技巧和结构方面显然还不足,有欠成熟,因而作品往往局部精彩,整体贫弱。这样一些不足,均与他们的文学修炼有关,更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关。青春经历是80后作家创作的一个共同母题。细读其作品,行文运笔之间虽然不乏调侃,总隐现几分伤感,些许迷惘。读他们的作品,会感到他们的才情,超越了他们的实际年龄。这种才情,还因作者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如韩寒的偏执,郭敬明的优柔,春树的坦然,张悦然的纯真,小饭的深沉,李傻傻的执著……都是直截了当地写自己,以不设防的写作姿态,给读者以纯真而坦诚的感动。更多的人对80后作家给予肯定并寄予较大希望。早在2000年,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曹文轩应出版社之邀在给韩寒长篇小说《三重门》做的序言中,就曾经对韩寒的写作才华予以较高评价。2004年,先锋作家马原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编选出版《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的序中也预言,80后作家“20年后又是一群好汉”。马原还力荐五虎将,“不一定只有他们才是实力派,但我从中看到了一些振奋激越的因素,对他们日后的写作有了信心”。从文学写作的本义上看,“我手写我心”正好符合80后作家的写作共性。他们自然率真的写作姿态,狂放恣肆的文学想像,以及张扬个性的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世纪的文坛带来新的文学图景。
三、80后作家的叛逆背后
80后作家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多的青少年读者,春树、韩寒甚至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有一个主要的因素是他们以另类、叛逆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文坛。一度的“韩寒现象”曾引起教育界讨论,韩寒遂成“另类”偶像。韩寒成为偶像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媒体的包装和炒作,他陆续写出的《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通稿2003》、《长安乱》等小说,确实显示出他不凡的才气。另外,他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抨击,拒绝了名牌复旦大学允许旁听的升学机会,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在媒介面前常摆着副玩世不恭样子,和才女导演加演员的徐静蕾在博客制造绯闻,使他成为“叛逆”的典型而在青少年读者中成为偶像。韩寒不仅公开扬言:“我性格里青春叛逆的因子太多,所以我的文章从来都有攻击性。”而且在他的成名作《三重门》扉页里则用一些著名书名与电影名自撰的个人简历,活画出他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