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迷惘的青春物语
作者:凤 群
纵,甚至误导年轻人。”激愤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个知名的老作家,并非要与一个文学小青年过不去。更何况郭敬明并没有与他产生过矛盾。我们不难看出,陆天明只是借题发挥,他的矛头并不是仅指郭敬明一人,而是对整个80后作家抱有偏见。
王蒙和陈晓明是郭敬明的人会介绍人,他们的看法与陆天明正好相反。王蒙的推荐理由是:“郭敬明是80后作家中最突出的代表,在青少年读者群中极具影响力,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相当多的少年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郭敬明的作品写出了这个时代文学所具有的新的品质和感染力,他已经发表大量作品,其影响力和文学水准都足以使他具备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资格。”陈晓明则表示:“随着时间的进展,80后作家终将会成为当代文学重要力量,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爱护。使他们不辱使命,承担起文学面向未来的责任。”
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所引起的风波,我们不妨看成是80后作家在成长中所付出的代价。随着岁月的流逝,80后作家自己也由少年变成青年,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如果继续以少年作家或“青春叛逆者”的形象出现,显然不合时宜。有的甚至开始为生计奔波而放弃了写作。80后作家不仅长大了,同时也理性了许多,并开始了自省和反思。李傻傻的话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稍微有点意思的是现在大家都不那么叫嚣了。大家都知道了,流行善变,真要用写作证明自己,惟有在天赋、勇气、毅力上比别人更胜一筹,在难度、深度上比别人走得更远。这些都需要时间证明。”显然,80后作家作为一种文学存在,以及他们在广大青少年读者中的影响,忽视与否定他们显然是一种不明智的举动。在遭受文坛较长时间的冷遇之后,“80后”作家终于走出迷惘,成长壮大并且形成气候。2007年11月北京召开“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317名代表当中,就有24名“80后”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则在会上表示了对80后作家的理解:“这些年轻人很厉害也很可爱,思路开阔,有见地,显然是有备而来。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彼此又不尽相同。因为对文学的爱和不放弃,使他们之间、我们之间有了相互珍视的情感和愿望。”
学者周国平在他为《新概念·文学青春书系》作的序中,最后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今日的批评家制造出了青春文学,而我相信,真正能成大器的必是那些跳出了这个范畴的人。他们不以别的青春写手为对手,而是以心目中的大师为对手,不计成败地走在自己的写作之路上。”这段话似乎在上文李傻傻的话语中得到了回应。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看好已经褪去少年青涩正在走向成熟的80后作家,摆脱了迷惘的青春物语,80后作家也许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文学层次而成大器,正如李傻傻说的:“这些都需要时间证明。”
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