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第五编 材料作文
作者:李阳海
仔细想一想,那位农民说的话很有一番道理,不让下田,怎会耕田?
干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耕田也是这样,小牛第一次耕田,肯定耕不好,但是,不会耕田就不让它下田,这肯定不行,把牛拴在牛棚里,永远也学不会耕田。正确的做法应是:大胆地把牛牵出去,让它下田学耕,第一次耕不好没关系,再让它耕第二次、第三次……耕得次数多了,总能学会的。任何一头会耕田的牛都是由第一次不会耕田开始的,去哪儿找生来就会耕田的小牛呢?“不会耕田,怎能下田”的说法岂不荒唐?
有些家长非常疼爱子女,近乎溺爱,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干,使他们长期以来养成了对父母的依赖性。长大以后,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干。这些家长同图画中的“眼镜先生”犯的是一样的错误。
据《青年晨报》载:四川仪陇县一位休学在家的清华大学学生,在收到学校催他作好复课准备的通知后,跳楼自杀了。消息说,这位学生在中学时代成绩一向居全校第一,父母望子成龙,儿子的吃喝住行,样样帮他料理,连脸都是父母给洗。有一次,父母因公出差,留给他饭菜票,到吃饭时,他连食堂都没找到。当年,他以603 的高分考入清华大学,报到后,他才发现自己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没过多久,便坚决要求休学回家,当接到学校的通知后,便从自家居住的四楼跳下。
这消息令人震惊,难道这不正是“眼镜先生”式的父母所造成的吗?
不下田就不会耕田,不大胆尝试,不具有开拓精神,就一事无成。不会耕田,必须下田。我们大声呼吁:“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多给我们一些‘下田’的机会吧!”
【简评】文章抓住了漫画的寓意,从“眼镜先生”不让下田的做法引申开去,联系实际,对生活中溺爱子女,包办代替和青年学生在学习中遇难而退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说明了“干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一普遍道理。最后站在“小牛”的角度呼吁,表达了年轻一代的心声。
文章辨证分析,论据充分,态度鲜明,立意深刻。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素 材 加 油 站
名言
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
——谚语
鞭仆不可驰于家,刑法不可废于国。
——(宋)王 觏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儒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
经典材料
非洲有一种叫艾虎的小动物,当它把孩子养到基本能够独立生活时,便毫不留情地将其轰出家门。孩子如果不肯走,艾虎父母就会狠心地将其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