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第五编 材料作文

作者:李阳海




  写 作 导 航 标
  
  材料作文是近些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题型既考查了考生的写作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所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材料作文对于考生来说,审题是关键,也是写此类文的难点。难在哪里?难在对材料的整体把握,难在对材料精神实质的深入挖掘与准确表述,难在认识范围的开拓与迁移。由此可知,考生在做材料作文时,必须把握好审题这一关。具体说来,材料作文审题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认真研读材料。读材料是熟悉材料、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过程,是归纳、提炼的基础。读材料,应该选准角度,抓住要领,以及关键性词语,排除干扰。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其次,挖掘材料的精神实质。材料的精神实质是指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一种情绪、一种倾向、一种意图、一种思想或者是一种道理。抓住材料的精神实质,要注意从总体上去认识材料,分析材料的全过程。要联系结果进行思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看出门道,抓住实质。抓住材料的精神实质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多一点客观性,少一点主观性,要避免只在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熟悉的某一点上做文章,忽视大局。
  再次,提炼出最佳的观点。提炼是对材料再思考、再抽象,由形化意,以质显神。挖掘材料的实质偏重于叙事,提炼升华观点偏重于理;挖掘材料的实质偏重于特殊性,提炼升华观点偏重于一般性。提炼出来的观点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最后谈谈如何写好看图作文。写作看图作文的基本要领是这样的:
  一是审视。图画是一种视觉现象,考生一定要仔细观察,看清看懂。对画面上的人、物、景,包括一切细枝末节,都要认真审视,不但看出每幅画的局部,还要看出局部间的关系,包括几幅画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审视其图画的文字部分,标题是什么,为什么立这样的标题,画面上有无其他文字,其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达到对画面内涵的准确把握和独特发现。
  二是构思。这是写作前的决策。根据对画面和题目要求的综合分析,决定如何立意、布局,选用何种文章体裁和语言表达形式,补充何种材料等等,最好把这一决策和构思结果,用写作提纲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写作的依据。这一步非常关键,构思成功是写作成功的前提,立意上要求高远深刻,尽量避免最一般的常规思维,脱去俗气,有新的见解和认识。写法上要力求新颖奇特,打破常见的格套。
  三是成文。这就要根据构思的结果,把构思演变为具体的文章。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文章的体裁。如果是说明文,则应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在确定主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图画,进行说明。如果是记叙文,则需要运用合理的想象,让“凝固的画面”活起来,把孤立的画面“连”起来,使之成为有情景、有场面、有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有情节过程和原因结局的完整事件,要写得有声有色,突出重点,但切忌脱离画面,作随意的胡编乱凑。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简述画面的内容,揭示图画的内涵,指出其高度的概括性,挖掘其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土壤,表明自己的褒贬态度。
  文字材料:家养的一只虎皮鹦鹉,几天前,主人打开鸟笼,把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鹦鹉飞走后,主人心有余虑,生怕它不会生存,几天后到田野里转悠,结果在山坡的树林里发现了它的尸体,主人很惋惜,把它带回家中。主人想弄个究竟,就剥开它的嗉子,发现里面空空的,主人痛心疾首,感慨万千。那么,它为什么不吃食呢,怎么会饿死呢?
  要求:(1)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佳作展示台
  历练后的飞翔
  
  明飞龙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以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在那美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立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上或悬崖边,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否则,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的悲壮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用“长、快、敏捷”几个形容词点出了雄鹰的特点,并冠之——“飞行之王”。
  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下文,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母鹰教子有方,“残酷”后面系着深深的爱。叙述条理清楚,符合动物生存的规律。
  违背了动物自身生存的规律。
  母鹰的做法可敬,令人叹服,人类应该向母鹰学习。用补叙的方式揭示了母鹰“残酷”的秘密。
  用类比的手法,由物及人,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整体评析】这是一篇启人心智的精美散文。有着“飞行之王”称号的鹰中之雕鹰的飞翔历练可谓惊心动魄,蕴含着滴血的悲壮。母鹰的三步训练虽残酷而恐怖,但它却永远不会停止着“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而那些被猎人带回家喂养的雕鹰只能飞上房屋,永远与蓝天无缘。人亦如此,当我们的翅膀被折断时,如果能够“忍受剧痛,拒绝怜悯”,将会“永不坠落地飞翔”!
  
  长不大的红杉树
  
  冀平木
  春天来了,大地开始复苏了。花儿带着香气笑盈盈地来到人间,地上的小草毫不懈怠,从土中探出头来,各种树木也吐出新芽,好一派春的气息。
  在一片美丽的绿地上,有一个塑料大棚,温暖的大棚里,新长出两棵可爱的小树,一棵是小杨树,另一棵是小红杉树,他俩已有半尺多高了。有一天,小杨树的妈妈对小红杉树的妈妈说:“让孩子们出去见见风雨吧,不然会长不大的。”说完,小杨树的妈妈拿着铲把小杨树挪出去了。小红杉的妈妈却说:“这可不行,春天刚来,寒气还很厉害,会把小红杉冻着的。”
  一转眼,夏天到了,小杨树已经长到两米多高了,而自己的小伙伴小红杉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小杨树开始对红杉阿姨说:“红杉阿姨,夏天到了,该让小杉出来吧!这是最好的生长期,你看看俺俩的个头,我快能当它他的老大哥了。”没想到红杉妈妈却说:“夏天阳光强烈,会把小杉给晒坏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