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科学发展观与人文教育
作者:冉昌光
调整发展政策,加大对农村、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力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快缩小城乡、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
二、加强人文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呼唤
发展观决定着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的战略。它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因而也从根本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教育是要为经济增长培养人才,因此,近代以来出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长期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责任,重书本轻实践,专业越办越窄,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整体文化观,特别缺乏人文精神。这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在教育上的反映。为改变这一状况,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加强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不少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应该看到,受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的长期影响,我国目前还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的角度来反思高等教育。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责任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出现技工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技能的情况下,怎样摆脱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加强专业技能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人文素养,能够正确理解和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人才,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强调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育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所作出的初步回应。
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不同,它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充满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有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懂得人文方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人文教育是教育人成为文明人的教育,它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其文化品位、人文素养,促使其人生境界的提升、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其目的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通过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能够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且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与人和睦相处,能够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关心和热爱自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物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可以有多种途径,包括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及持久的人生实践体验等等,但首要的是加强人文教育,引导人们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科学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偏重于意义和价值判断。它所关注的是美的问题、善的问题、真的问题,真善美的统一问题,是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问题。学习人文学科能使人获得对人本身、对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善的品位与体认,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著,这些都不是自然科学所能担当的,而恰恰是通过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能够提供的。当然,人类文明是离不开科技发展的,在现代文明中科学技术的成分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行为的规范,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身心都会受到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正是因为这样,人文在现代文明结构中的地位也就更加重要,因为没有人文不可能有完整的人类文明。人类文明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永远都不是科学所能完全解决的,它永远都需要人文的滋养与丰润(参见《中国大学教学》杂志,2003年第11期金耀基:《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中的位序》)。因此,人文教育永远都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当前深入理解和全面持久地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应该注重人文教育。
三、学习文化经典:人文教育的重点
加强人文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一要求有多种方式,比如加强历史文化及人文精神的宣传,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组织受教育者学习人文学科知识,开展社会调查等。但主要的是学习中国文化经典。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如《老子》、《庄子》、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厚重的人文传统。它最突出的是对人生和人格道德理想的培养,是对天人之际与人际和谐的追求,它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思想。开展人文教育主要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重点是学习文化经典,这对于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学习中国文化经典加深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解。中国文化经典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传统。中国历代思想家对以民为本、关爱苍生的政治理念不断地加以阐发、诠释,从而形成丰富、深厚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然有许多精华的思想值得借鉴。
首先是民为邦本的思想。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民为邦本的思想,早在春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以下引《管子》,只注篇名)。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老百姓作为治国的根本。管仲十分重视“百姓”即普通人民群众对于治国的关系。他一反帝王为天子的传统观念,提出以老百姓为天的主张。儒家经典《尚书》则明确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荀子提出了“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等等。这些思想都是在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安众养民,培根固本,才能治国宁邦,长治久安。其次是尊重民意的思想。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动乱,国人起义,一些强大封国灭于一旦的事实让一些先贤对于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有所认识,于是提出了为政必顺民意,得民心的问题。人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兴亡的大事。无论一个政权如何强大,但只要失去民心,就难逃覆灭的命运。其三是爱民和富民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要得民心必爱民,必富民。只有民富了,国才无忧。
总结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其中重民、亲民、富民的思想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所追求的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富强的政治理想。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完全实现这种理想,但它是我们传统的民本思想的精华,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始终是把“民”作为一种值得重视和利用的政治资源,而不是作为目的,因而是工具意义上的民本思想,它没有“民治”,不能直接孕育出现代民主之花。我们今天学习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就是要吸取其思想精华,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解。
第二,学习中国文化经典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