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科学发展观与人文教育
作者:冉昌光
源,节约资源,保持资源的长久不竭,才有人类长久的满足。
在保护环境,节制欲望方面,佛教更有其独特的思想。佛教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众生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强调要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反对任意伤害任何生命,主张不杀生,吃素食。特别是大乘佛教反对个人贪欲,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利他不利己的生活态度和吃素的简朴生活方式,对于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积极的意义。英国杰出历史学家汤因比(A.Toynbee,1889-1975)号召全人类都要发扬大乘佛教精神,拯救大地母亲。西方当代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H.Rolston)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西方传统伦理学未曾考虑过人类主体之外事物的价值……在这方面似乎东方很有前途。禅宗佛教有一种值得羡慕的对生命的尊重。东方的这种思想没有事实和价值之间或者人和自然之间的界限。在西方,自然界被剥夺了它固有的价值,它只作为工具的价值,这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增加的价值。自然界只是人类开发的一种资源。但是禅学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它不鼓励剥削资源。佛教使人类的要求和欲望得以纯洁和控制,使人类适应他的资源和环境。禅宗佛教懂得,我们要给予所有事物的完整性,而不是剥夺个体在宇宙中的特殊意义,它懂得如何把生命的科学和生命的神圣统一起来”(《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252页),因而能够从根本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总之,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相处及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思想,形成了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的典型的理论形态,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样本,它与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类要转变近代以来形成的征服自然的传统,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理论中吸取宝贵的思想资源。正如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伊·普里戈津(I.Prigogine)和他的合作者伊·斯唐热(I.Stengers)所说:“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中国古代生态文明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和实施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及建设节约型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