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科学发展观与人文教育

作者:冉昌光

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基本的理论核心。这一理论核心,一方面是总结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矛盾尖锐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是总结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精华而形成的。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从天人对抗的思想出发,形成了征服自然的传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恶化了人类生存环境。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出了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认为在这种重塑的过程中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英国剑桥达尔文学院研究员唐通(Tong B·Tang)在他的《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中把中国传统同近代西方科学比较指出:“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它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学者们瞄准这样一种智慧,它将主客体合二为一,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中国的传统是整体论的和人文主义的,不允许科学同伦理学和美学分离,理性与善和美分离”(转引自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应该说这一结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本质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为现在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料。
  中国文化经典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基础是中国古代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它建立在古人关于人类与天地万物同源、生命本质统一、人类与自己生存环境一体的直觉意识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这种整体论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天人合一”,一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在自然界中具有不同于他物的位置:二是强调人应该善待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观念。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儒、道、佛都是把天地万物与人类看做一个整体来体现“天人合一”。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出发,将“天道”(宇宙万物的秩序)与“人道”(人类社会秩序)贯通于一体,这在儒道两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儒家为论证人道的正当合理性,一方面用伦理化的天道来论证人道,同时又用人道来塑造天道,极力使天道符合自己所追求的人道理想,把宇宙天地生化的过程与天地万物的自然生成过程同社会的礼乐仁义制度联在一起,从而得出在人类社会施行仁爱原则,在自然秩序中也应是一致的,由此将人类道德向自然界扩张,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就是说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仁爱民众,由仁爱民众,进而爱护万物。从而维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使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道家认为人和天地万物的本原都是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万物与我为一”,人应该珍爱万物。庄子提出要“泛爱万物(《庄子·天地》)”,“常宽容于物”(《庄子·天下》),“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至乐》)。道家希望建立一种和平宁静的“至德之世”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秩序中,天人之间没有相互对抗,社会和自然之间处于一种所谓“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的境界(《庄子·天下》)。
  其次,表现为万物平等和谐共处。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中非常强调万物平等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尤其体现在道佛两家的思想中。道家老子的宇宙观就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同一道所生,从这一宇宙生成论出发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认为宇宙间的“四大”都是平等的,没有地位高低和贵贱之别。这“四大”共同遵循“自然”(自然而然)的规律,它们都自然而然地生存和发展,任何人为的干扰和“天地主宰”的行为都是违犯自然本性的。这样老子既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又否定了“天地主宰论”,是彻底的生态平等主义者。庄子则从“物我同一”出发提出“物无贵贱”。他在批评儒家的“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时指出人类并不比其他物种高贵或低贱。他说,茫茫宇宙,人与天地万物同属于物,“虽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毛之在于马体乎”(《老子·秋水》)。物类号称万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拿人与万物相比,不正像毫毛在马身上一样,人不过是毫毛中的一根。因此,庄子得出结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同上)。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道所派生,都具有内在不可替代的价值,所有的物种同本同根,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平等和谐相处。
  佛教从“缘起说”出发把人和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看作是因缘和合而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没有独立不变、自我存在、自我决定的实体,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因此,佛教要求以“无我”的胸怀应对大千世界,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众生平等。天台宗把“众生平等”演绎成为“无情有性”,认为不管有情无情的一切事物皆有佛性,不仅仅是有生命情识的动物,而且那些没有情识的山川、河流、大地、草木、瓦石等也都具有佛性。无情有性表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存在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它不仅承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其他生命存在之间也是平等的,应与它们和谐相处。这不仅启迪我们要关爱苍生,热爱生命,为消除人类社会一切不平等现象而努力,而且启迪我们要充分认识人只是大自然万物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我们必须热爱大自然,善待万物,与它们和谐共处。
  其三表现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中国古代生态伦理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相处的思想出发非常重视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这在儒道佛三家都有丰富的思想。儒家圣人孔子强调:仁者、智者“乐山乐水”,要爱护好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他提出对水中的鱼、山中的鸟不能赶尽杀绝。孟子所向往的是建立自给自足的天人和谐的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农民耕种不违农时,不乱捕鱼,不乱伐树木,粮食、鱼鳖和木材用之不尽。每家人有五亩大的宅园,百亩的耕地,丰衣足食,人无饥寒,并施之以教,讲义修睦,人知礼仪。衣食有着,礼仪既修,社会呈现出一派老者可以不劳作于路,可以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富庶和谐的康乐景象,展现出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图景。
  道家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也具有丰富的思想。为了保持生态环境,老子主张知足知止,节约资源,确保资源用之不竭的持续之道。《老子》第44章提出:“甚爱必在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长久。”就是说,贪得无厌必致更多的花费,过多的收藏必有大的损失。知道满足不会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安全。因此,老子要求统治者生活节俭,要“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29章),即不要奢侈、豪华,过分追求。他认为不知足,必有大祸。“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46章)。只有知道满足,保护资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