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吴启迪
般来自贷款和学费,不是财政性投入。这些年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基本上没有增量,只有专项,刚才讲的“985工程”、“211工程”,包括“质量工程”都是专项。大家说为什么评估那么多,对评估很有意见。只要有专项就有评估,专项的钱并不是直接给教育部的,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往往是与财政部一起做的,或者也是发改委的项目,在投资过程中各部门都希望知道成果如何,所以有中期评估,最后有验收,这些情况大家都经历过。我也跟高校的同志谈到这个问题,假如我们的投入是日常性的又比较充分,学校的自主权也许会体现得更多。就因为是专项,只有用论证评估的方式去分经费。我在这儿提一个数据,这个数据供大家参考和研究。我们一直讲GDP的4%给教育,但是经济合作组织(OECD)还有一个统计,GDP的百分之几给高等教育,2004年OECD国家平均是1.4%,像美国是2.9%,韩国是2.3%,澳大利亚是1.6%,波兰是1.5%,墨西哥是1.3%;非OECD国家,以色列是1.9%,智利是2.0%,斯洛文尼亚是1.4%,巴西和俄罗斯公立高等教育的支出占GDP的0.7%(未统计私立部分),印度是比较差的,不到0.6%,中国是0.6%。而且中国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高校拿到的科研经费不是太多,不像一些发达国家,主要的科技投入是在高校,在我国能到高校的经费不到20%,在这样的条件下去办高等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保证质量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学重要的是大师不是大楼,其实大学的领导都明白,但是给人的投入实际上更贵,应该说,我们在人才方面,软实力方面的竞争力跟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比硬件更大,这也是我们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要尽量把高等教育搞好,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
“十五”期间,我们实施了第一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现在启动了二期“质量工程”,“十一五”期间我们的投入比“十五”期间要大,但是这个投入其实也不是很大的数字,就是25个亿。这个专项做什么呢?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在“十五”期间我们做的,包括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奖、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英语教学改革,还有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等。在“211工程”中,我们还有一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比如网络教育,包括网络学院,还有数字图书馆,再有一个就是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在网上公布贵重仪器的所在地,大家可以共享这个资源,这些是在“十五”期间做的。“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主要做的内容包括6个方面,一是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认证,目前已经开展了。讲到专业认证,认证这个概念以前没有,实际上是跟职业资格的认证联系在一起的。最早要进行的两项专业认证,一个是工科专业认证,实际上是结合了工程师认证;即将要开展的是医科教学专业认证,这和医生的认证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专业结构调整包括特色专业建设等等。二是关于课程教材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要继续做下去,还有新教材的建设,包括社会科学的重点教材,包括数字化学习中心等等。三是关于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项目,已经启动了,将建设一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支持15000名大学生进行创新性试验的项目,是提供给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平台,我们希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四是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支持1000个教学团队建设,鼓励由教学做得比较好的教师带头,带动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包括表彰教学名师,原来是三年一次,现在是一年一次。为了进一步加大力度,所以我们把周期缩短了。五是通过教学水平评估的基本数据公布,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到2008年上半年第一轮评估就结束了,以后要通过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的公布来支持这个评估系统。六是对西部高校进行对口支援,资助一些教师进修,资助受援高校,包括通过干部交流来帮助西部高校发展,以此来协调高等教育资源,以促进东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质量工程”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所采取的措施,这只能说从教育部的层面上,向教育战线发一个信号,希望引起大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抓这六个方面我们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是一些抓手,但抓得准不准,我们还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我们也希望在听到一些反馈意见后,来进一步改进和推动。现在各专业有教学指导委员会,他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以上是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情况,第一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第二是关于“质量工程”的情况。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工作,解决一些瓶颈问题,比如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
接下来我要讲讲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最近几年是很活跃的,我们这次论坛受到了众多高校计算机教师的欢迎也说明了这一点。我希望大家在这次论坛上有所收获,希望今后继续相互切磋,共同努力,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这里我想谈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办好计算机这个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强面向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这些年来很强调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而且在讲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同时,也提出了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目前在教育中运用了不少信息化的手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办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性。到2006年初,全国已经有771个学校开办计算机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近43万人,同其他专业相比,不管从开办计算机专业的学校数来讲,还是从在校生人数来讲,在所有的专业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最主要的专业,围绕这个定位应认真分析当前和今后若干年社会对于从事计算机产业和信息化工作人才的需求,深入研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问题,特别是它的学科内涵、培养规格和要求,课程建设等等。在这方面我个人也有体会,我不是直接搞计算机的,但是跟这个专业的关系比较密切。我感到这个领域的变化太大了,一定要与时俱进,20年前、10年前、5年前跟今天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这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很高,要不断接触新的事物,老师了解的情况不能比我们现在已经应用的东西还要少,但这种情况却普遍存在。我最近看到一份材料,有学生反映教材陈旧,说学了东西没有用,毕业之后到了工作单位感觉学过的东西没什么用,新的东西没有学过。当然,有些可能讲得绝对了。我想在学校里老师教学生确实应该着重讲方法,而不仅仅是讲那点知识。比如我们原来学汇编语言这门课,一会儿讲这种机器的汇编语言,一会儿讲那种机器的汇编语言,其实不管什么机器,规律是一样的。假如学生只学了一种,他认为另外一种没学过是不对的,但也说明教师没有强调规律,应该把规律讲清楚。
我越来越感觉到学计算机跟学外语有点类似,因为光学外语在世界上本来是没有的。现在我们的外国语大学也变了,比如经济类专业也有了,法学类专业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