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作者:蔡基刚 唐 敏

过真实有效的语言交际任务的完成来提高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
  
  六、新教材要有利于任务型教学法实施
  
  如何处理课文?如何学习和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和结构?传统教材是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做到的。而任务型(task-based)教材则是通过任务的设计和开展来完成这些教学过程的。钱媛(1995)认为,“学习外语的过程是学生以认知为基础的主动处理输入信息的过程。学生是主动的思维者。因此。应该设计各种类型的任务(task),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或运用语言”。任务和练习的区别是:任务是合作完成的,属于交际性的,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真实情况,而练习往往是独自完成的,是非交际性的,是为了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或训练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活动,这些练习活动不少是脱离语境的。任务的开展同样是要依据课文的,但这种依据只是利用课文的主题和素材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和刺激他们交际欲望。教材通过一系列和主题相关的任务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真实的交际任务来学习、掌握和巩固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和结构。这样,课文中要掌握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在整个交际任务完成过程中成为学习者思想表达的工具,而不像传统教材中的课文只是学习过程中词汇和语法的载体。正如Candlin(1987)指出的,任务教学是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意义、目的和协商过程,是鼓励学习者关注有关的内容,参与并表达他们的态度、情感,使用所学的语言。
  当然,任务型学习效率可能没有练习型学习效率高,因为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者注意的是意义和内容,对课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使用或多或少,没有像结构主义教材的练习那样,较为系统、彻底地覆盖课文中所有要掌握的语言点。但是,任务教学法练习带有自然习得的性质,对语言知识的内在化的效率要高得多。可以说,结构主义教材培养的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者,而任务教学法教材培养的是语言能力的使用者。
  
  七、新教材必须是立体化的
  
  交际任务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再也不能局限在课堂里,而必须延伸至课堂外,延伸到社会更大的交际舞台,而这个社会在外语学习环境里主要是网络世界。也就是说,课本再也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材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突破交际的时空限制,为语言学习和使用开辟更为宽广的社会交际环境。因此新一代教材不是过去传统的纸质平面教材,也不是在原来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几个助学光盘课件,只是在物理载体上有些变化,或搞一个稍微为复杂些的英语学习软件系统进行学习配套,而是在设计教材时就要充分考虑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的特点,搞成真正的立体化教材。也就说,需要对传统的教材编写体例、练习设计作一次较大的革命。对传统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分流为三到四个载体中去。如作为主干的纸质教材除了课文,主要是围绕主题的各种讨论和各种交际任务的设计。讨论和任务的实施可利用“讨论框”和“信息链接”等形式向学生提供有关内容信息和查找信息的网址,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来完成。考虑到有些学校的网络条件,也可帮助学生查好、下载在学习系统的局域网里。而适用于课文学习和理解,适用于词汇和结构操练巩固的练习可以分到学生自助学习的课件光盘和或软件系统上。而适用于听、读、写训练的各种影视材料可以设计到局域网。这样,纸质教材由于不是包罗万象,就变薄了,就变少了,就不会出现现在一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学生有4-5册课本(综合教程、快速阅读、听说教材、视听教材、学生练习册),这样设计更加合理。正如陈坚林(2007)批评的:“第四代教材已经完成从纸质平面教材到多媒体教材的过渡,有进步,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未被打破。虽然教材载体多样,教材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其主要原因是教材的本质仍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主,教材的网络版是纸质教材的翻版,而非延伸。计算机只是被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没能与课程完全整合,没有真正成为生态化外语教学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八、新教材要体现多样性原则
  
  新一代教材的灵魂是多样性,要开发各种适合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做到一纲多本。其实教育部在刚刚酝酿发起这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时提出讨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基本思路》中就明确提出要“在编写教材中,应注意开发适合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英语教材。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不同类型教材之间的正常的竞争”。我国幅员辽阔,全国1 000多所本科院校,教师水平,学生基础,以及教学条件都相差很大,我们很难想象北大、清华的学生和西藏、云南边远地区的大学学生竟然能够使用同一套教材。
  问题就在于现在的“统编教材”。尽管几套占市场主导地位的教材都是来自不同的出版社,编写的体例和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以同一个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性文件,它们都是同一个难度:语法结构和功能意念等都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语言材料都是以四、六级词汇的覆盖率和复现率来控制的:它们都是满足同一个要求,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结果出现了国内一流大学学生和高职高专学生使用同一教材的不正常情况。
  什么是“一纲多本”?真正的一纲多本是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的不同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甚至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编写各种类型的教材。这里我们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出版社要改变以逐利为主要目标的出版理念。应该看到在利润驱使大环境下,现在不少出版社往往在一套“推荐”教材里不断做文章,以迎合尽可能多的学校客户。这种做法在现在的教材计划经济时代还管用,一旦放开了,肯定要失败:要想满足所有客户的教材,结果谁也不满意。第二,教育部门不应该只圈定同一难度同一类型的几套教材供参加改革的院校挑选,更不应该搞带有政府指令性色彩的推荐优秀教材做法。第三,各学校应该把选择教材的权力下放到教师,至少下放到教学小组,相信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挑选好教材。
  我们注意到像美国这样的教育大国,任何课程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统编教材。同一门课程,不要说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不同,就是同一学校几个教师中也使用不同的教材,甚至上课没有一本固定的教材,而是由教师指定几本参考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既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强调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他们从不评优秀教材,他们认为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材质量的高低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由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来判断。他们鼓励教师自选教材或改编现成教材。他们认为现成的教材不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只会助长教师对教材的依赖,造成教学能力退步,沦为课文的解码者(Hutchinson&Tortes。1994)。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为什么在教材方面不好好向教育先进国家学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