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作者:蔡基刚 唐 敏

习呢?
  久分必有合,久合必有分。1961年到1985年长达25年期间,我国大学英语编写了《文科英语》、《理科英语》、《基础英语》等20多套教材,有从字母拼音起点的基础教材,有学生已掌握1600词汇量的高起点教材;有则重科技内容的理科教材,也有选用经典文学作品的文科教材,甚至有专门为各专业编写的医学类、地质类、水利类、生物类等大学英语基础教材,真正出现了一个不同学校使用不同教材,甚至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使用不同教材的“百花齐放”的盛况。1985年以后随着“文理打通。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共核上”(董亚芬,1991)口号的提出并占主导地位,文理医科教材开始合并,出现了全国通用的语言共核基础教材。当时“我国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虽然较过去有所提高,但总的讲并不高,并未‘过关’。加固乃至修补基础十分必要”(李荫华,1987)。实践证明,在学生整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过早结合专业打基础,往往事半功倍。但2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学生水平不是当年同日而语的。按2003年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现在的大学新生英语词汇量至少在3000左右。
  承认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较之20多年前有了很大提高,就是承认大学英语教材变化和发展的必要性,承认应该是打破基础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承认大学教材应该开始考虑分开的时候了。当然这种分不是倒退,而是螺旋式上升,即教材既考虑专业,也考虑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学生水平,要出10本、20本乃至更多的适合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大学英语教材。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可以开发四种不同类型的教材。一种还是传统的结构主义教材,适合于目的仍是打基础的英语水平较差或一般的大学的学生。另一种便是任务交际型教材,适合于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的、英语基础已经比较扎实的学生。当然这两种类型的教材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传统的结构主义教材中,也可适当增加训练学生交际能力的任务型练习。而在任务交际型教材中,更要注意不能放松语言基础的巩固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第三种教材是分大理大文的教材。让我们重温许国璋(1986)为我们设计的未来的教材:中学六年学习使用基础教材学习一般英语,大学前两年学习文理分科英语教材,大学后两年包括研究生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文理分科教材就是按内容题材编写的教材,如文科教材可以是人文、教育、哲学、历史方面的题材;理科是环境、生物、航天、信息方面的题材;医学可以是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题材等。尽管它还是一种基础英语教材,尽管主要还是学习语言,但开始倾向于内容,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语言。
  第四种教材就是专门用途教材,比较专业,但又没有双语学科性教材那么专。它是属于大专业方面的一般知识。如为医科学生写的教材,可以按食品卫生、营养结构、疾病预防、癌症常识、心血管病等编成一册。目的也不像双语教材主要是学习学科知识的,而是在通过接近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继续学习语言,继续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能力。
  后两种教材都是属于内容型教材。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英语教材朝内容性教材发展显得更为迫切、更为现实。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和高中英语教材、英语专业教材一样,同属共核英语,同为打语言基础的。而由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大学英语基本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大学英语教材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要么原地踏步,重复高中的内容;要么往高级英语发展,进入了英语专业的领地。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教材,在高中英语和英语专业教材的双重夹击下,越来越失去自己的特点,越来越去自己的地位。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无论在题材、体裁上,还是在语言难度上和高中英语教材、英语专业教材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大学英语教材要生存下去,要得到发展,就必须朝内容型教材发展。大学英语教材要结合专业内容学习英语,结合专业继续打基础。在熟悉专业方面的词汇和内容的同时,继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和专业学习技能,为他们进入专业英语和双语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九、小结
  
  第五代教材编写的时代已经来到。这一代教材和以前四代教材都不同,它编写的目的不仅仅是打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它编写的理论体系不只是结构主义,还有建构主义;它编写的体例不是分技能系列型的,而是把听说读写整合为一体,把输入输出整合为一体:它体现的教学模式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交际型模式;它满足的要求不是应付四、六级考试,而是为他们的专业需求,为他们今后工作的交际作好准备;它不是纯粹为学习语言而编写语言教材,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语言”;它不是只适应一个层次的一种教材,而是为不同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服务的多种教材;它不只是简单纸质教材加自助学习课件和软件的形式,而是真正依托多媒体网络资源的立体化教材。这就是未来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陈立民]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