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当代高水平大学的使命
作者:谢和平
剑桥大学等,都更加注重学校品牌的塑造和办学质量的提高。MIT以精英教育为办学理念,一直保持着“全美最好的理工大学”的地位,造就了一批声名盖世的科学家,包括55名诺贝尔奖者。剑桥大学长期以来坚持培养拔尖人才、各领域领导人的精英教育理念,围绕拔尖人才的培养,着眼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吸引和招收最优秀学生,吸引和留住相当数量最优秀的教学科研人员,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四川大学在研究型大学本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也始终坚持精英教育不动摇,把精英教育放在首位,坚持质量为本。
4 科技综合化促使高水平大学更加注重学科交叉
现代科技发展综合化的主导趋势,使得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越来越难以在单一学科内取得突破性成果:而多学科融合、多学科交叉是产生新学科的源泉,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是解决重大技术、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依托。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对23位著名科学家(包括7位诺贝尔奖得主)进行访谈,发现他们所深度涉及的专业或学科领域最多达6个,平均为3.3个。20世纪最后25年,交叉学科获诺贝尔奖数接近50%;21世纪最初5年,这一比例超过70%。以培养精英人才、开发新知识、贡献重大科研成果为己任的世界高水平大学,都在积极实施跨学科研究和学习计划,并努力在实践中完善。普林斯顿、哈佛、MIT等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研究生和教师一起共同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跨学科研究;南加州大学2006年5月发布《美国南加州大学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规划建议》,提出设立交叉学科委员会、跨院联合聘任教授、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措施、促进人才培养的系列举措。MIT在2003年成立计算机系统生物学创新工程(CSBi),通过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工学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来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已成为MIT最大的跨学科组织之一,其教育和研究成果也在全美处于领先地位。
5 知识信息化促使高水平大学更加注重“全人”教育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交往不多,社会信息量较少,知识更新速度慢,大学所获得的知识足以满足学生一生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交往空前频繁,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大学必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由过去的“知识教育”转变为“全人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全面发展的“全人”,他们不仅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成为精英和栋梁的潜质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1989年UNESCO北京会议提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
国际一流大学都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牛津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各领域的领袖人才和未来的学者精英,这种精英应该是“全人”(the whole person),并据此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而更眼于整个生活:哈佛大学提出要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思维习惯良好的人;MIT始终坚持大教育观,认为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体会丰富和完美的生活,提倡学生要有人文和社会内涵。所以,国际一流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单是强调知识教育,更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
总之,这些发展趋势表明未来的高水平大学:肯定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肯定高度重视办学品牌质量;肯定具有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科交叉的机制;肯定能够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肯定坚持开放性、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主动参与、融入国际竞争与合作。正是顺应高等教育的这五大趋势,四川大学提出了下一步的目标,即按照“科学发展,重点跨越,造就英才,引领社会”的指导方针建设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提出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确定精英教育、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国际视野、强烈创新意识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并高速推进国际化进程,融入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与合作体系。
二、当代中国高水平大学应承担的五个使命
从最初的单一的教学功能到洪堡时代的教学、科研功能,再到现代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大学的功能逐渐丰富完善。当代一流大学都有明确而富有自己特色的大学使命。目前,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全社会对大学重要性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为中国大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中国大学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也肩负着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区域社会发展及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一机遇期,进一步增强建设一流大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发展自身,奉献社会,振兴民族。
综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当代中国高水平大学应主动承担起以下五个重要使命:
1 高水平大学要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使命,大学应当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培养基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和最现实的生产力,是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水平大学承担的最重要的使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坚定不移地实施精英教育,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四川大学是中国西部地区培养大学生最多的一所大学,迄今为止,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大学生。其中,除了朱德、郭沫若、巴金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之外,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各地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不仅有财富和智慧,更有文化和责任的企业家和管理精英。2007年,四川大学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学校的目标定位,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了《四川大学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体系的方案》,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指导思想,通过实施精英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育、研究式教学、国际一体化教育、创新教育、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等,为民族振兴和区域发展培养英才。
2 高水平大学要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引领力量
当代高水平大学具有“三个一流”的职能: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所以,大学要主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要出重大成果即重大技术和专利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大学直接介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走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推动、引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