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当代高水平大学的使命

作者:谢和平

要切入点。同时,大学又从中获取自身发展的外在动力。例如,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就是针对西南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来规划建设的:“西南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与安全的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针对西南地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等问题开展研究;“重大疾病生物治疗”创新平台针对我国尤其是西南地区生物资源、中医药资源开展重大疾病生物治疗研究;“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创新平台针对西南地区的稀土资源以及高性能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开展研究。我校研发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成为中国民用航空相关领域自主知识创新的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成果推广累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5亿元,占有国内市场份额90%以上;我校创制的“料浆浓缩法制固体磷铵”技术推动了中国磷化工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成为中国磷铵生产的主流技术;已在西南地区建设并投产5套25万吨/年生产装置,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
  3 高水平大学要成为政府咨询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当代大学的科研水平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要积极参与构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真正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如我校教授研究完成的服务型政府项目有力促进了成都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已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典型代表。
  4 高水平大学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灯塔
  大学不能受社会世俗化、市场化的影响,要通过坚持高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弘扬先进文化,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领社会前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特别要深入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新理论、新成果:重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流派和学术团队,使优秀成果、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例如:四川大学对儒、佛、道经典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所取得的处于领先水平的成果,对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构建新型社会文化有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在道教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丰硕成果,填补了中国该学科研究的空白,构建了以道教为主体的新的中国宗教文化体系,促进了以青城山为道教重要基地的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在佛教文献研究方面,成为世界敦煌学研究重镇,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儒学研究方面,四川大学的《儒藏》涉及古籍5000种,文字约5亿,为抢救、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重要的是要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不断为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我们大学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典范与楷模,成为大学精神家园的创造者和守护者,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引领者。
  5 高水平大学要成为地区与全球合作交流的桥梁
  大学是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平台,一流大学理所当然要成为区域经济和国际交流合作的纽带。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国际基金组织等合作交流广泛的优势,推动地方与全球的沟通与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入国际优质科研教育资源和国际资本。例如四川大学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仅2006年就成立了4个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机构:与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中国九寨沟管理局建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牵头组建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组建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和中德能源法研究中心,与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西部开发办、UNDP和世界银行共同组建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通过这些科研平台,促使了国际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本土化,为世界顶尖级科学家直接参与研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核心关键问题构建了新的平台,成为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非常重要的纽带和桥梁。
  
  三、顺应趋势,不辱使命,加快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崛起步伐
  
  能否建成一流大学,关键在于能否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利用好机遇,通过高层次谋划实现自身的战略性跨越。中国高水平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就必须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勇于承担使命,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加快自身的崛起步伐。
  1 敢于确立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先进的办学理念
  短期内快速崛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建校之初便提出了建成一流大学的目标。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指出,斯坦福“决不会因袭任何传统,无论任何人都无法挡住她的去路”;哈佛崛起的关键校长艾略特上任伊始就宣布要把哈佛“建成最伟大的大学”,他以超凡的魄力改造哈佛,为美国高等教育确立了标准,以致当时美国一流大学都“以哈佛的标准度量一切”:建校仅十几年便跻身一流大学之列的香港科技大学建校开始就把自己目标定位为一所世界级大学,而不是一般的大学。因此,如果我们不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如果不真正按一流大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四川大学在去年制定的《四川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鲜明地提出了“建成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主动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赋予四川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2 吸引一流师资,确保品牌质量
  一流大学的核心是一流师资。有了一流师资,才能培养一流人才,产生一流成果,确保一流的办学质量,铸就一流大学的品牌。斯坦福大学也把招聘“引导世界”的教授作为建一流大学的战略举措;英国华威大学建校之初就提出“到优异的大学吸引优异的人才,从而构筑优异的大学”,形成“一流人才竞争一流岗位”的传统,这是他们迅速崛起的关键。四川大学近年来实施人才强校计划,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汇聚了一批优秀拔尖人才,院士数从2002年的4人增加到2007年的lO人,“973”首席科学家实现零的突破、已达4人,长江学者从10人增加到2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从16人增加到了35人,特别是通过重点基地建设,从耶鲁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引进了39名杰出的科学家,为学校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 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建设1~2个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
  任何大学用于发展的资源都是稀缺的。只有将稀缺的资源集中起来,重点发展基础好的1~2个领先学科,才能更好地把这1~2个学科率先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从而带动其他学科快速向世界一流迈进。集中资源、突出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