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
作者:陈 曦 石新明 潘小俪 刘 丹
照两大指挥系统,主要是“实践活动指挥系统”的要求,将工作落实给每个学生。另外在各学院团委还设有实践部,各团支部设有社会实践委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
从领导小组、指挥系统到学院工作组、实践委员,四级管理上下统一、执行有力:两大指挥系统之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完成社会实践课程组织管理。
四、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三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截至2007年底已覆盖北京科技大学三届学生,15386人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上发挥了明显作用。
1、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强
2004年暑假,学校学生社会实践团仅85支;2005年暑假,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第一年,学校参与本课程学生人数即达6500余人,共组建实践团队225支;到2007年,参与本课程的学生人数已达到7153人,申报实践团队达548支。除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将其作为必修课学习外,其他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也踊跃参与其中。经过对学校参加过本课程的04级、05级、06级三个年级847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40.14%的学生在参加完本课程后会“寻找各种机会再次参加社会实践”,38.02%的学生“主动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理论讲授为辅、团队实践为主”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出学生的无限潜力。社会实践团队除了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学生还以宿舍、班级、社团、党团支部、课题组为单位,围绕项目进行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组成实践团队。此举将学生从固化的课堂组织形式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进行个性化选择,不仅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2、大大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社会实践作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了对社会的认识,增进了对国情的了解,接受了群众的教育,学会结合社会实际来思考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志愿服务的精神,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自身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调查显示,参与完成本课程后,41.56%的学生感觉“了解了国情民情,加深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31.40%的学生感觉“提升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通过实践,学生增强了对基层的了解、体验和情感,许多学生认识到:到一线就业大有可为,大有可用武之地。
3、促进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显著提高了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的能力
调查显示,参加社会实践后32.94%的学生“开始关注所学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8.42%的学生“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个人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成果”,14.99%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每年参加社会实践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内容的学生占参与实践总人数的近40%。学生形成了将社会实践与学术科研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每年学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社科类项目一半以上都源自学生社会实践;2007年我校首批国家创新试验计划的40个项目中就有4个源自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从传统的团学系统的“一项活动”到教学系统的“一门课程”的转变,不仅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长效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还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