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

作者:陈 曦 石新明 潘小俪 刘 丹




  摘要:北京科技大学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机制和师资队伍构建等方面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探索出“理论讲授为辅,团队实践为主,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互融”的新型教学模式和“领导重视、教师督导、学生主动、社会支持‘四位一体’”的课程运行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总结介绍了该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经验。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探索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积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机制和师资队伍构建等方面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探索出“理论讲授为辅,团队实践为主,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互融”的新型教学模式和“领导重视、教师督导、学生主动、社会支持‘四位一体’”的课程运行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探索改革: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必修环节
  
  自1952年建校以来,北京科技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并在50多年来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在认真总结过去的办学经验、特色以及“大材料”教改试点班的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需环节,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北京科技大学定位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着眼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强调将知识学习融入实践过程,以实践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举、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实践教育与全面育人结合”的实践教育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实践教育理念,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设计中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学校“大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模块,作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途径,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为载体,以一促三,牵动、改革、优化、提升这三个教育环节的教育效果。
  思路一: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探索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北京科技大学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提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
  思路二: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学校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模块,探索“大实践”的教育体系
  学校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举、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实践教育与全面育人结合”的实践教育理念后,对组成实践教育的各要素进行科学设计,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全程化、三层次、六模块”的“大实践”教育体系。其中,“三层次”即将实践教育内容分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和创新层次; “六模块”即将实践教育活动划分为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体能锻炼等六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模块。
  其中,社会实践模块重点突出“三个结合”。一是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二是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实践相结合,注重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认识生产、认识企业、认识社会,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四年不断线;三是坚持社会实践与学生就业相结合,把社会实践作为服务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思路三: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途径,探索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切实方法
  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过程中,学校下发了《北京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规定在设置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教学63学时,占总学时的114。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规划,进入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有了良好的互动。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2005年6月,学校下发《关于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本科生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分两次进行,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暑假,每次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2周,每次4个学分,共8个学分,分数计入学生成绩单。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须环节,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建立社会实践长效育人机制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体系。以下从社会实践的内涵创新、组织实施、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来介绍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二、内涵创新:社会实践的课程化、规范化建设
  
  1、制度体系:紧抓大纲,完善制度
  北京科技大学《关于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通知》中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领导、实践内容、实践方式、时间要求与学分计算、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课程组在此基础上,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强调全面育人,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思想、道德和精神的融合和升华。在课程的具体设计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化研究性、探索性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团队实践为主,集中授课为辅,以系统工程的观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进度、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与此同时,按照课程管理的要求,立足建立实践工作标准、规范实践工作环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截至目前,学校相继出台了《“本科生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办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经费开支执行办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办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比表彰制度》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等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2、教学内容:一个主题,多个课题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提出“一个主题、多个课题”: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每年结合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热点,按照教育部、团中央等的有关要求,确定每年全校的社会实践主题。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目标或实际课题项目需求提出200多个课题,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导。考虑到不同学生成长的需要,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上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