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十年

作者:阎明复 朱瑞真




  196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任命汪东兴为中央办公厅主任,免去杨尚昆中办主任职务,调到广东省委担任副书记。12月5日,他在离开中办前同我们翻译组谈话时语重心长地说:“由于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你们的翻译任务不多了,你们要及时转向研究工作,研究苏联、研究苏共,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有很多经验和教训有待你们去研究、去探讨、去总结,研究要从做好大事记、积累材料做起。此外,你们已经参加过一届农村‘四清’,今后要争取再参加一届城市‘四清’,这样,你们对中国的农村和城市、对中国的国情就会有个初步的了解,将来无论到什么工作岗位上都会终生受益的。”我们当时还天真地认为越南战争正逐步升级,杨尚昆与胡志明非常熟悉,很可能是名义上调杨尚昆去广东工作,实际上委托他担负抗美援越的任务。
  杨尚昆调走后,彭真曾取代杨尚昆直接过问我们翻译组的工作。他曾考虑随着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中办翻译组的工作逐步转移到中联部,需要把翻译组一分为二,把阎明复和赵仲元调到中联部工作,把朱瑞真留在中央办公厅值班,一旦中央有翻译任务,打个电话,阎、赵再回来,仍然是三个人一起工作,但这个想法未能实现。不久,“文化大革命”批判的矛头直指彭真。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判了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所谓“反党错误”,并决定停止和撤销他们的职务。5月22日,中办举行所谓的“揭盖子会议”,传达“五一六通知”,号召揭发杨尚昆的所谓“反党错误”。
  6月18日,中央办公厅宣布成立秘书局,下设文电处、信访处、调研处,撤销原来的机要室、秘书室、研究室(即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这样,中办翻译组也就不存在了。原来在中南海居仁堂后楼办公(包括我们翻译组)的大部分同志奉命搬出了中南海。7月15日,我们这些离开中南海的同志被送进中办学习班,我们翻译组的同志从此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审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原中办翻译组的朱瑞真曾担任师哲的秘书。朱瑞真问师哲,为什么当年离开中央到地方工作?师哲透露了缘由:中共八大期间,毛泽东在同米高扬的谈话中严厉批评了苏共领导的老子党作风和大国沙文主义。毛泽东说:“对当年共产国际和苏共的做法我们是有一些意见的,过去我们不便讲,现在要开始讲了,甚至还要骂人了。” 师哲预感到中苏反目在所难免,而他本人在苏联克格勃工作过,回国后又介入中苏高层特别是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的联络工作,一旦两党关系恶化,他肯定首当其冲成为第一个“牺牲品”。的确,在他离开还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苏两党分歧日益加重,直至彻底决裂。“文化大革命”中,不仅早已远离中央领导的师哲,而且所有曾为中央领导服务过的俄文翻译,都在“里通苏修”的罪名下受到了审查。
  (责任编辑刘荣刚)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