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谢里夫—政变打碎总理梦

作者:王志俊




  总理状告总统和最高法院裁决总统令无效,在巴基斯坦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为巴政坛的演变增添了戏剧性。这场“超级官司”不仅审案速度之快,裁决用语之干脆利落,而且11名法官中以10比1这近乎一边倒支持谢里夫的裁决结果均出乎人们的意料。
  谢里夫获悉最高法院的裁决后,异常兴奋,立即在内政部长乔杜里·侯赛因的寓所主持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接着他又率领亲信数百人去清真寺做祈祷,感谢真主的恩赐,感谢人民对他的支持,赞扬军方在国家发生政治危机时保持中立。
  最高法院的裁决对伊沙克·汗总统的威望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他尽管表示接受这一裁决,但私下里却开始对谢里夫采取报复行动。而复职后的谢里夫更是“牛气十足”,斗志昂扬,与总统展开了对各省控制权的争夺。为改变各省政府基本支持总统的局面,谢里夫首先从他的老家旁遮普省下手,力图换上自己的人。该省省督以解散议会进行抵制,西北边境省也起而效尤,谢里夫要求总统解除旁遮普省省督的职务,自然遭到了总统的拒绝,于是谢里夫依仗自己的权限决定对该省实行直接治理,并于6月29日在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上通过以总统名义签发生效,但遭到旁遮普省首席部长强烈反对。次日,总统发言人称,总统没有接到议会两院联席会议决议的正式文件,也没有签字,并质问政府为什么在总统没有同意的情况下这样做?但谢里夫认为,决议一经两院联席会议通过就立即生效。双方对宪法的不同解释,从而再次引发总统和总理间的“宪法危机”。
  “宪法危机”的后果是政府同各方的矛盾激化。反对党要求解散议会,提前大选,中央和地方对抗升级,总统府和政府相互指责,总统和总理关系恶化。巴政界人士在总统和总理这一对老冤家间进行调解,以使两人修好,但谢里夫和总统每次会见时都是相互指责,气氛紧张,弄得不欢而散。在这种背景下,一向在巴政局中起关键作用的军方予以干涉,陆军参谋长阿布尔·瓦希德将军在总统、总理和反对党领导人贝·布托之间穿梭往来,经过连续三天的紧张会谈,终于达成了各方接受的妥协方案:1993年7月18日,总统和总理双双辞职,解散中央和省议会,提前举行大选。
  谢里夫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实行大选。在任总理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目睹了自己联盟的分裂和自己威望的降低。为了有利于穆斯林联盟,他放弃了1990年大选中使自己获得胜利的同盟——伊斯兰民主联盟。为了与贝·布托对抗,谢里夫认为,即使失败了,他也要创造一个不仅仅为自己,更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坚定的政治基础,主要是把政治从官僚主义的旧有的殖民地时期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他一直致力于创造一个两党制的政治体制,即使贝·布托的人民党获胜,他的穆斯林联盟也会是反对党中最大的一支。
  在这样不利的背景下,谢里夫仓促上阵,自然就成了大选的败家,不得不拱手向贝·布托交出总理大印。
  
  挑战法官 迫使总统辞职
  
  1997年2月17日,纳瓦兹·谢里夫鸿运高照,在大选中以绝对优势获胜,二度出山,走马上任第十三任巴基斯坦总理。
  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这位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不爱穿西装的总理,在履行总理职责的同时,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对国内外的访问、视察。当然,这个虔诚的穆斯林没有忘记恪守教规,每天祈祷五次,并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跟国民加强联系。
  也许是难以忘却被人罢免时的伤痛,深受“宪法第八修正案”之苦的谢里夫决计打掉这一条。他上台之初先放出风来说,说已与总统达成了某种妥协,近期内不会就修宪问题与总统发生权力之争。为转移公众视线,他还接受了莱加利总统对旁遮普省省督的任命,以避免与总统发生正面冲突。但一旦时机成熟,谢里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几届政府一直想干而未干成的政治改革。1997年4月1日,谢里夫突然发表电视讲话,提出修改“宪法第八修正案”的动议。第二天参议院和国民议会都以相当多数票通过了这一提案,即“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取消了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及任命省督的权力,改由总理任命省督和军人首脑。这等于夺去了总统的“杀手锏”,谢里夫由此成为巴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总理。
  接着,谢里夫利用穆盟在议会的绝对多数通过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反跳槽法”,严禁两院议员背叛或退出其所属政党。该修正案还明确规定,在取消任何叛党议员议席的问题上,包括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在内的所有司法机构都无权过问。如果说“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解除了威胁谢里夫顺利执政的“外患”,那么,“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则消除了执政党内可能出现分裂的“内忧”。自1988年巴恢复议会民主制以后,反对党为推翻政府,常常利用执政党内一些党员的不满情绪等制造矛盾,诱惑他们脱离和背叛所属党派,以分裂执政党,使之失去在议会中占多数的优势。“反跳槽法”有助于减少政治上的机会主义现象,巩固执政党地位。
  然而,谢里夫没有满足。1997年8月13日,政府再次利用议会多数通过了一项“反恐怖主义法案”,并据此在各省成立地位与各省高等法院不相上下的“反恐怖主义法庭”。同时,政府还极力试图控制最高法院法官人数。司法部门对这些旨在削弱司法部门权力的做法极为不满,据理力争。
  国家首席大法官萨贾德·阿里·沙同他顶上了牛。萨贾德认为谢里夫政府提议并通过的“反恐怖法”及据此设立的“特别法庭”,有悖于现行司法体系,同时指责谢里夫在他提出的五位大法官人选问题上从中作梗,迟迟未予批准。作为对政府的报复,高法做出裁决,中止议会通过的“反跳槽法”的实施,并扬言要中止“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经各方调解,谢里夫作出妥协,同意任命由萨贾德提名的五位大法官。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萨贾德认定谢里夫10月29日对最高法院一项裁决的言论有“蔑视法庭”之嫌,最高法院为此成立了一个三人法庭审理此案,谢里夫先后被传讯、起诉,这在巴建国以来还是首次。一次罪名成立,谢里夫将失去议员资格,并最终辞去总理职务,地位一时岌岌可危的谢里夫便利用在议会的优势通过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蔑视法庭法修正案”。但此案需总统签发,来自反对党人民党的法鲁克·莱加利先是拖着缓签,后来拒签,这意味着总统在这场冲突中表明了立场。
  萨贾德为回报莱加利对他的支持,表示要通过司法途径恢复“宪法第八修正案”,以投桃报李,怒火中烧的谢里夫为迫使总统尽快签署“蔑视法庭法修正案”,扬言要弹劾总统,并提请议会审议此提案。
  就在冲突双方剑拔驽张的时刻,军方出面斡旋,巴陆军参谋长贾汗吉尔·卡拉迈特上将l1月20日晚分别与谢里夫、莱加利和萨贾德进行接触。此后,谢里夫决定暂时搁置弹劾总统的动议,萨贾德也决定将谢里夫一案推迟到28日审理。这样,政府与司法部门的冲突一时有所缓解。
  双方僵持到11月26日,情况发生戏剧性变化,大法官萨贾德“后院失火”。巴最高法院奎塔分院通过审理,发表一项临时决议,宣布萨贾德的任命不符合宪法,其首席大法官职务应予以中止,弄得最高法院不得不成立一个十人法庭进行审理。谢里夫趁机推荐最高法院第二资深法官米安为代理首席大法官,但遭到了莱加利的拒绝。
  在司法部门内部力量不断分化的同时,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也完全公开化。11月28日,巴发生示威群众冲击高法法庭事件,次日,莱加利总统应萨贾德的请求致信谢里夫,要求他派军队保护高法法官人身安全,并严厉指责政府应对11月28日事件负责。谢里夫在回信中拒绝了莱加利的要求,并指责他在政府与司法部门之间的这场冲突中偏袒萨贾德。11月30日,谢里夫在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时公开指责莱加利不同政府合作,迟迟不签署议会通过的“蔑视法庭法修正案”,致使宪法危机不断加剧。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