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谢里夫—政变打碎总理梦

作者:王志俊




  在亚洲中部,屹立着一个清真之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国土面积不到80万平方公里,却拥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第七大人口国。
  巴基斯坦政坛波谲云诡,自l947年从印度分出独立以来,实行军管的时间比文人当政的时间长得多,总统、总理与军队的长期不和是巴基斯坦政治的一个症结。1999年10月12日,这个国家再次重演惊心动魄的一幕: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刚刚在电视上宣布解除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的职务没几分钟,忠于穆沙拉夫的军人们便借着夜幕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再过两个多月便进入知天命之年的谢里夫成了这场悲剧的主角——他被军方“炒了鱿鱼”。
  2000年12月10日,在军方大牢里蹲了一年多的谢里夫被迫踏上了流亡沙特的路程。纵观纳瓦兹·谢里夫的政坛足迹,可以看出这个前额秃光,有着温和、谦恭的外表,但性格倔强,多谋善断,富有开拓和挑战精神的政治家,命运并不顺遂,其波折中甚至充满了戏剧性色彩。
  
  出身富豪 纵横巴国政坛
  
  纳瓦兹·谢里夫1949年I2月25日出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会拉合尔市的一个富豪之家,殷实的家产保证了他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在拉合尔公立学校读书。他生性聪慧又学习刻苦,爱好运动,尊重师长,成绩优秀。他在拉合尔政府学院毕业之后,又在旁遮普大学法学院专门研读法律,获法学学士学位。
  走出校门的谢里夫投身于其家族经营的庞大产业。他在协助其父经营的钢厂如鱼得水,成为颇有名气的企业家。在他的参与和领导下,麾下的伊特法克工业集团发展成巴基斯坦拥有钢铁、纺织、制糖等产业的大型综合企业,跻身巴国最大财团,对巴的工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盛名之下,他从自己的金库中提出一部分资金,在拉合尔等地开办了医院和国家慈善机构。
  巴基斯坦有四个省,即信德省、俾路支省、旁遮普省和西北边境省,其中旁遮普省的重要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的人口和工农业产值都占巴国的60%以上,是最富裕的省份,半数以上的联邦议员由该省选举产生。所以巴基斯坦有一种说法:得旁遮普者得天下。生于斯长于斯的谢里夫正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那是在已故总统齐亚·哈克执政时期,谢里夫作为其资助人受宠而步入政界。1981年,当时才32岁的他被任命为旁遮普省首席部长。1988年,齐亚·哈克因飞机失事丧生后,谢里夫撮合了十个保守派政党组成伊斯兰民主联盟并被选为主席,与年轻的女政治家贝·布托在当年的大选中展开激烈的角逐。当这场大选结果揭晓后,谢里夫一度不甘心失败,试图联合其他党派和独立人士,争取获得议会中的多数议席以组建政府,但在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之后,他知难而退,自动放弃了组阁的竞争,并毅然放弃了他所赢得的国会议席,决定继续经营他的根据地旁遮普省。因为根据巴宪法规定,他在国会议员和旁遮普省首席部长间只能选择其一。此后,他“拥兵”自重,公开与联邦政府分庭抗礼,要贝·布托总理下台,甚至发动工人拦截火车,逮捕在该省执行公务的联邦调查局官员。他还指责政府与印度缓和关系操之过急,有损国家利益,引起国人不满,弄得女总理坐卧不宁。
  在谢里夫领导的伊斯兰民主联盟等反对党的鼓捣下,女总理贝·布托终于招架不住,于1990年8月6日遭总统解职下台。贝·布托政府被解散后,伊沙克·汗总统任命的临时政府内阁成员均是伊斯兰民主联盟的人,这使得谢里夫能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开展竞选活动。他猛烈抨击贝·布托政府的腐败行为,策动建立特别法庭对贝·布托及其主要内阁部长进行调查,还逮捕了贝·布托的丈夫阿希夫·扎尔达利和两名部长,对倒戈的人民党人委以重任,从而使人民党受到沉重的打击而分化瓦解。而谢里夫和他的伊斯兰民主联盟经过两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踌躇满志的谢里夫在1990年11月3日举行的国民议会全体会议上,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被推举为新的政府总理。这是巴基斯坦近32年来,首次由旁遮普人出任巴基斯坦总理,也是巴独立以来首次由企业家担任总理。
  
  状告总统 夺回失去宝座
  
  1993年4月18日晚,荷枪实弹的军人突然出现在首都伊斯兰堡街头,并迅速封锁了各交通要道、电台、电视台、议会和总理府等主要部门和场所。一个小时后,表情严肃的伊沙克·汗总统在总统府向全国宣读了一项命令:巴基斯坦共和国总统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宣布解散国民议会,解除谢里夫总理的职务,解散联邦内阁。理由是他管理不善、任人唯亲、贪污腐败。时隔约40分钟后,伊沙克·汗在陆军参谋长瓦希德等高级将领的陪同下,宣布任命看守内阁总理。
  总统何以出此绝招呢?原因是总统、总理闹别扭已经很久。几个月前,当伊沙克·汗总统表示了欲连任总统的意向后,政界人士和各级官员纷纷表示支持,但谢里夫总理却一直保持缄默,并要求内阁成员不要晋见总统,弄得伊沙克·汗老大不高兴,更使总统不能容忍的是,谢里夫提出了修改“宪法第八修正案”,意欲取消总统解散议会、政府和任命三军首脑的权力,以确立总理全权治理国家的法律地位。与此同时,巴陆军参谋长阿西夫·纳瓦兹因心脏病猝死,谢里夫力主他的亲信担任这个军中要职,而总统却任命西北边境省的同乡阿卜杜勒·瓦希德担任。穆斯林联盟主席居内久病逝世后,谢里夫在党内未经充分协商的情况下,便宣布自己为穆盟主席候选人,以图实现其集党政权力于一身的目的,此举引起了身为穆斯林联盟成员的伊沙克·汗的不满,更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当八名内阁部长和三名国会议员辞职以抗议谢里夫时,他拒绝了总统的要求,下令以叛国罪逮捕了辞职的经济事务部长阿西夫,这更令总统怒不可遏。
  在此期间,巴军界人士和政界高级官员曾在总统和总理之间调停斡旋,提出了多种和解方案。面对强大的压力,谢里夫有些沉不住气,开始退让妥协,他先后数次会见总统,并运用穆盟议会党团对他的授权,宣布提名伊沙克·汗为下一任总统候选人。但总统不愿当摆设,坚持要求谢里夫放弃穆盟主席候选人并承诺不修改“宪法第八修正案”,这自然为谢里夫所不能接受。于是,伊沙克·汗继续按部就班地策动内阁中的支持者辞职以拆谢里夫的台,逼得谢里夫不得不在4月17日发表广播电视讲话,公开回答总统:“不辞职,不听命”,还不指名地批评总统包庇纵容一些自私的政客破坏政府的稳定。伊沙克·汗总统在巴基斯坦历届政府中均任过要职,是几朝元老,他从政经验丰富,政治嗅觉灵敏,在齐亚·哈克之后的政坛上没人能与他相比。他性情温和,处事谨慎,较易为多方所接受。可是面对谢里夫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位老人再也不能容忍了。于是,在有条件地赢得反对党领袖贝·布托的支持后,恼羞成怒的总统终于采取了“宪法”措施发难了。
  总统的这项大权来自“宪法第八修正案”,这是1977年发动军事政变上台的齐亚·哈克留下的政治遗作,它犹如高悬在总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自1985年出炉以来,此前已被两位总统挥起,砍掉了两任总理的乌纱帽。
  与前两名被解职的总理逆来顺受恰恰相反,谢里夫不屈不挠地展开了一系列反击总统令的活动。他宣布总统的命令是“违反宪法的,非法的和不道德的”,并到全国各地开展反对总统的抗议活动。他和谋士们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以总统令违反“基本权利”为由直接上诉最高法院,指控总统违反了宪法。其上诉得到了被解散的国民议会议长和全国的广泛支持。最高法院经过半个多月的审理做出裁决:总统的命令超越了宪法法定权限,应立即恢复国民议会,恢复谢里夫的总理职务及其领导的内阁。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