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谢里夫—政变打碎总理梦
作者:王志俊
12月2日,这一幕政治闹剧达到了高潮。巴高法出现空前的混乱局面,两个法庭同时开庭,在几分钟内做出了彼此针锋相对的裁决。以萨贾德为首的三人法庭首先裁决中止“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实施,即恢复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政府的权力,但以希迪格为首的十人法庭立即宣布上述裁决无效,并宣布中止萨贾德高法首席大法官的资格。
在十人法庭做出上述裁决后,谢里夫向总统府提交了一份报告,要求莱加利宣布取消萨贾德首席大法官的职务。据政府方面人士透露,如果莱加利不在这份报告上签字,议会就将在当天晚上弹劾总统。
为了挽救国家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巴军方再次出面干预。卡拉迈特上将分别与谢里夫和莱加利进行交谈,并要求莱加利不要采取过激行动。傍晚,莱加利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这样,谢里夫依仗着在国会的绝对优势,利诱司法系统分裂,并在军方基本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大赢了一局,他的两个“敌人”——总统和首席大法官都失败了。
将相失和 政变吹落乌纱
1999年10月12日下午4时许,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播放了一则令全国震惊的消息,巴总理谢里夫于当天上午免除巴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兼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的职务。当时,穆沙拉夫刚刚结束对斯里兰卡的访问,正在返回伊斯兰堡的途中,而谢里夫也刚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访问回国。
伊斯兰堡的形势随着电视新闻的播出急剧紧张。将近下午7时,正规军出现在伊斯兰堡街头,一部分军人冲进总理府。总理府的守卫未做任何抵抗,有些就地放下武器。7时15分,巴电视台突然停止播放。接着,10余辆军车开进了总理府,不许任何人出入,并对总理谢里夫和他的兄弟、旁遮普省首席部长沙赫巴兹·谢里夫实行“保护性监管”。与此同时,伊斯兰堡国际机场、国家电台、电话交换台和移动电话报务台站也分别被军队看守。首都伊斯兰堡与外界联系中断。
在卡拉奇、拉合尔、白沙瓦等大城市,军队也接管了交通、通信以及政府要害部门。晚10时左右,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发布公告,称谢里夫政府已被“解散”,穆沙拉夫已从卡拉奇抵达伊斯兰堡,并将发表电视讲话。次日凌晨2时45分,戴着眼镜、蓄着小胡子、表情严肃的穆沙拉夫将军一身戎装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宣布:“军队采取行动是为了阻止不稳定局势继续发展下去……”一场不流血的军事政变成功了。巴基斯坦顿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巴基斯坦历史上的数次军法管制中,军方之所以会插手都是因为时任总统无力控制不断恶化的局势,情急之下只好请军队前来救助,但结果却往往是“引狼入室”,最终招致自己下台。只有1977年3月的军管是由穆罕默德·齐亚·哈克以发动出其不意的军事政变换来的。穆沙拉夫将军此次军事政变同齐亚·哈克有着惊人的相似。如果不是因为谢里夫过分干预军队、欲除穆沙拉夫而后快,如果不是因为军队上下对谢里夫强烈不满,巴基斯坦这会儿也许还在文官政府的领导下上下求索。
对于穆沙拉夫本人说,这次政变具有双重原因。一半是因为国家局势动荡,为保军队和自身的权力如箭在弦不得不发;另一半则是由于个人理想,早年雄心壮志的积淀。曾指挥过穆沙拉夫、现已退役的法兰克汗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穆沙拉夫早就想有所作为。他想把巴基斯坦从民主政治和军事管制的循环中解救出来。”此次政变无疑为穆沙拉夫青史留名创造了绝好的条件。
兵权在握的穆沙拉夫之所以发动军事政变,是谢里夫总理想撤掉他,其根子却在于1999年5月至7月间发生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巴卡吉尔边境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多,持续的时间长,战斗激烈,伤亡惨重,且互相威胁要动用核武器,一时间闹得南亚地区充满了火药味,令世界为之惶然。
因为前三次的印巴战争均以巴基斯坦失败而告终,而此次的军事行动却使印方损失巨大,从而让巴军出了一口恶气,威风大长,穆沙拉夫和军方由此视卡吉尔之战是一个军事创举和巨大成功。为了让政府和国民了解战况,他还陪同谢里夫观看了在战场上缴获的印军枪支。然而在冲突后期,谢里夫总理在不征求军方意见的情况下,顶着国内重重压力访美并签署了巴美华盛顿宣言,直接促成了穆斯林武装分子的后撤行动。印巴紧张局势终于降温,但巴国内政治的暗流却开始涌动,军方的抵触情绪很大。
穆沙拉夫尽管不露声色地接受了谢里夫的撤军决定,但他的内心从未真正原谅总理“屈服于美国而出卖国家利益的行动”。当被问及是否曾下令撤军时,穆沙拉夫话中有话地回答说:“如果是我下的令,那我就没有理由再担任陆军参谋长一职了。”卡吉尔冲突结束后,穆沙拉夫不辞辛苦,视察了几乎所有巴军防地,安抚那些心中愤愤不平的将士,独自默默地揽下了“蒙羞卡吉尔”的一切责任。这倒悄悄赢得了巴国内和军内主战派的支持,有效地将军方笼络在自己周围,从而聚集了日后与谢里夫叫板的本钱。
而谢里夫似乎没把军方的态度看得太重。1997年2月,谢里夫领导穆斯林联盟在全国大选中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第二次上台执政。他凭着雄厚资本向政治对手发起进攻并连连得手:先是修改宪法,削弱了总统的权力,逼得总统和大法官双双辞职,后又通过法院指控政敌贝·布托前总理,迫其离开国土,远走海外。一时间,谢里夫在巴国内无人能撄其锋。1998年10月,谢里夫又开始尝试摸摸军方这个在国内政坛举足轻重的“老虎”屁股,在前陆军参谋长卡拉迈特要求给予军方更大的政治发言权时,他极为恼火,马上要求其辞职,卡拉迈特顺从了。这样轻易得手使谢里夫有点飘飘然了,他不顾军方的态度便放开手脚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先后派遣他的弟弟、旁遮普省省长萨巴兹·谢里夫和其他心腹访问美国,与美国达成了“孤立塔利班、协助捉拿‘恐怖大亨’本·拉登、解除穆斯林武装分子的武装”等多项默契,以换取美方援助,可这些举动被军方视为“继续出卖国家利益并企图把外部势力引入巴国内部事务”。从而使总理府与陆军总部间的矛盾日益公开化。
外界开始对政府与军方的关系产生种种猜测。美国更是警告巴国内不要搞任何违背宪法、推翻政权的举动。为此,穆沙拉夫曾在1999年9月23日发表讲话,称军政和谐,并说自己会完成任期,不会辞职。而谢里夫似乎也很大度,他接着宣布将其任职延长一年半至2001年10月。对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之举虽有不同的舆论反应,但尚未引起重视。
谢里夫政府面临的重重困难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政府与军方的矛盾,谢里夫的反对派不久前结成“大民主同盟”与政府抗衡,要求谢里夫下台的各种游行集会在巴各地持续不断。10月10日旁遮普省农民集会,抗议棉花价格过低,有近百人被抓。城市中,物价飞涨,令城镇居民颇有怨言。尤其是连日来在全国各地发生的种族仇杀,造成近百人死伤,恐怖气氛笼罩全国。
实际上,表面的将相和都是给人看的,谢里夫和穆沙拉夫都在暗地憋着劲儿为最后摊牌做准备。巴军方高官们于1999年9月18日和24日两度举行秘密会议,商定了一旦总理罢免穆沙拉夫军方将采取的措施,穆沙拉夫也开始加紧清除军中的亲谢里夫派。谢里夫自然也不是傻瓜,他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得到军方两次秘密会议内容的密报后,遂下决心先发制人。并选择在穆沙拉夫出国期间动手,以求打他个措手不及。哪知一向稳健而果断的穆沙拉夫及其手下早有准备,反应很快,行动迅速,而且完全听从穆沙拉夫的指挥。谢里夫一宣布要解除穆沙拉夫的职务,马上形成了军方和政府直接对立的局面,结果反而断送了自己为期31个月的政府,从高高的总理宝座上重重地跌落到军方的囚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