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读《春秋》之三

作者:刘绪义



所建立的国家。吕尚,本姓姜,字子牙,号飞熊,也就是妇孺皆知的那位“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子牙、姜太公。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被描绘成除魔卫道、惩奸罚恶的大神,深入人心,广为人知。在历史上,也确有姜尚其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早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在武王灭商的战争中立下大功,故而受封诸侯,成为齐国的始祖。
  关于姜太公与武王灭商,史学家多有研究。他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姜水,根据《水经注·渭水》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传说中的炎帝出生在这里,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但是《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所谓“东海上”即指今天山东半岛一带,《吕氏春秋》直解为“东夷之土”。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东夷”人。这么说来,姜尚又拥有东夷血统。
  姜水和东夷实在一东一西,相隔千里。这是怎么回事呢?合理的解释是,姜人先居于姜水,后来迁到东夷即山东半岛。东夷是汉民族的主源之一。在汉族起源时,东夷是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于黄河流域的。东夷集团主要由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族组成。就其分布而言,东夷集团占据着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殷商民族也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和帝俊部族相融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商王朝自身就带有东夷血统。
  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周易·系辞》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炎帝并非一个人,而是一种称号。那么炎帝和蚩尤又是怎么决裂的呢?我个人认为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援于黄帝,二帝联手杀了蚩尤。《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日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黄帝先和炎帝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然后黄帝和炎帝之间又发生了争战,最后黄帝胜出。炎帝战败后,其一部分后裔就陆续东迁山东半岛。
  《古史考》称姜尚“掌四岳有功”,封于吕,故以吕为姓;《史记·齐太公世家》则说,姜尚的先祖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部分族人被封在吕,另有旁支被封在申。姜尚以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吕尚。
  姜太公出道很晚,关于他的出道有多种说法,不管哪一种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指向周文王与姜太公的求贤得贤与合作。虽然这些说法不一定都很真实,但从其共同点来看,我们可以复原其中部分历史真相。
  早先商民族与姜太公本有着族源上的亲属关系,后来,商民族较早地跨入了文明门槛,冲破了原始氏族社会,建立了商王朝,在征伐的过程中遂与东夷集团的其他部族发生冲突与矛盾,乃至于世代为敌。这里面就包括与姜尚所在的部族的冲突与矛盾。于是,以姜尚为代表的这一支部族就极力寻找复仇的机会,正好与地处西岐的周部族一拍即合,周民族也正想推翻商的统治,早在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时期,周人就展开了通好东夷的外交功势,以期利用东夷牵制和消耗商王朝的强大的国力和军力。他在那个时候就应该听说了姜尚的才能,故一直想得到他的帮助或辅佐。而姜人正苦于势单力薄,无力应对商王朝的压力和攻势。于是,姜尚便借周之力,与周联合攻商。周武王灭商之际,商军主力恰好正在东方与夷人交战,顾了东就顾不了西,措不及防的商纣王只能仓促组织奴隶来应战,结果被周军轻易击败。这可能就是周武王实施的“联夷制殷”政策。而文王与姜尚之间的求贤用贤故事,其背后可能就是二者的合谋。强大的商王朝被文化落后很大的周民族所灭,关键原因就在于东西两面同时遭到东方的夷族部落和西方的周人联合夹击所致。所以《史记》载,“周西伯昌之脱菱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即暗指此。
  武王克商之后,按照当年的约定,便封姜尚到原来的东夷部族建国,称齐国。为什么称“齐”呢?《史记·封禅书》云“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意思是齐国可以与天子相齐。姜尚就成了齐太公。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公可以留在镐京辅佐朝政,而姜尚却不能留在朝中的缘故。因为,武王克商之后,强大的殷商王朝并没有完全臣服,反抗仍然在持续,正需要作为军事家的姜尚。而姜尚在这个关键时节不留在首都,正说明他们是联盟而不是附属关系,应当事先有约定。
  姜尚离开朝廷,到齐国做诸侯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三监之乱”。三监是周武王建国之初制定的以殷治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先是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继续统治原来殷都附近的地区。为了便于对武庚进行控制,又分封管叔、蔡叔、霍叔三位王弟,即为“三监”,分居殷都周围地区,以便监视武庚及殷人。后来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召公辅政,三监不满,勾结武庚造反,于是周公东征。周公不是军事家,他只是政治家兼思想家,因而,东征费了很大的劲,花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平定叛乱。而且这里面还得力于姜尚和他背后的齐国的鼎力支持,要不然,只怕更麻烦。
  所以《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三监之乱”平后,召公奉王命前来齐国授命齐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意思是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你有权讨伐,无须先行告知朝廷。这样齐国获得了征伐不臣天子的特权。
  还有两件史实可以进一步证明。第一件是齐国的政策不同于周。姜太公所采取的经济和文化政策都不同于周王室。经济方面,齐国格外注重经济,提出了“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基本国策,重视士农工商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为日后齐国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政治文化上,虽然周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礼乐政策,但齐国可以不执行这一政策,而是顺应“其民阔达多匿智”的本土文化,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相结合的国策,“因其俗,简其礼”,为政简而不苛,平易爱民。因而,齐国与邻近的鲁国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执政风范。鲁国谨守周礼,齐国则民风开放,尤其表现在性关系和性观念上,这一点在《诗经·齐风》中多有反映。所以《国语·郑语》云:“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是说齐国在庄公、僖公父子在位期间已成小霸之势。即便在齐襄公之时,齐国一度出现了和宋卫郑鲁相似的内乱,却并没有导致和他们相同的结果,到齐桓公时,齐国终成大国争霸中第一个名副其实的霸主。
  第二件是齐与周王室的微妙关系。隐公八年,齐僖公想朝见周天子,还多亏郑庄公以卿士

[1] [2] [3]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