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疯狂的假面舞会
作者:谌旭彬
这对自认为学术已然大成,意气高昂的康有为而言又是一次难以承受的打击。他不能接受自己落榜是因为学问没做到家,所以,他在《自编年谱》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顺天府乡试我本来已经名列第三名,因为我的文章相当瑰丽雄伟,考官们大多能够分辨得出来。侍郎孙诒经说:‘这份卷子应当是康某人的。’主考官大学士徐桐心里记恨我此前写给他的那封信,于是说:‘如此狂生,不能让他考中。’遂把我贬为副榜。考官王锡蕃替我争辩,徐桐更加愤怒,干脆将我的名次贬为誊录第一。”
康有为这段绘声绘色、细节生动的故事被许多研究者指责为有意作伪,因为当年的主考官是户部的满、汉两位尚书福锟和翁同龢。但许多人忽视了的一点:顺天府乡试,除1888年的正科之外,第二年还有一届为了庆贺光绪皇帝大婚亲政而举行的恩科,这一恩科的主考官正是大学士徐桐,而孙诒经等人也正在考官之列。
显然,康有为此次入京共参加了两次乡试,俱未得中。两次考试都名落孙山,对已经宣布学术大成的康有为而言未免大失颜面、难以启齿,因此他对第一次正科落第避而不言,只大谈特谈第二次恩科失利的原因。他这一移花接木的障眼法,无非是想“合二为一”,试图给人以自己乡试不中,全由徐桐从中作梗的缘故。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
正科乡试落榜之后,康有为准备采取制度外的方式以求进人权力中心,实现自己的圣人之梦,这一方式就是揣着一番变法图强的说辞,广泛结交当朝权贵。当时,康有为唯一的政治靠山张鼎华病故,但他的去世并未给康有为太大打击,康有为自认学术已成,身怀利器,即使没有他的提携,也一定能得到名公巨吏的赏识。然而,结果却让他相当泄气。
首先是翁同龢拒绝了康有为的求见。《翁同龠禾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南海布衣康祖诒上书于我,意欲一见,拒之。”更让康氏难堪的则是徐桐。康有为曾三次上门求见,都被拒之门外。后来他写了一封信给徐桐,对徐氏颇有责备之意,不想激怒了徐桐,不仅斥责他为狂生,还将书信退还不收。这也就是康有为所谓的恩科不中,全由徐桐记恨说法的由来。
4.草率上书
科举失利、遍谒权贵也屡遭碰壁之后,康有为孤注一掷,决定直接上书皇帝。他下如此决心自然也有时事、机遇方面的考虑:光绪皇帝即将亲政,权力交接之际,朝局往往会有大的动荡,这对康有为而言,实在是不可多得也不容错过的机会。
平心而论,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一书》具备了康氏文章的所有特点:气势恢宏、言辞犀利、视事极易、过分乐观等等,但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上却言之平淡苍白,几近空洞无物。可见康有为此时对于变法其实还缺乏统筹全局、循序渐进、条清缕析的认识。他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向皇帝递上这份极不成熟的变法提案,与其说是出于对国势危急的忧心如焚,倒不如说是想凭此在即将到来的朝局大变动中分一杯羹。
康有为此时的身份不过是个监生,按制度,监生的封奏必须通过国子监的长官代递。于是他通过关系将上书辗转交到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翁同龢手中。
当时,慈禧太后和醇亲王对清流正持抑遏态度,而翁氏门人又多出清流人物,所以翁同龢身处夹缝之间,唯有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他深知,要保证中枢权力的顺利交接,维护自己的地位,实现变法图治,关键都取决于慈禧,所以更需要忍耐和小心。
而康有为的上书与清流台谏风格类似,言语太过讦直,于事无益。如今,翁同龢马上就要等到“嗣皇亲政”的那一刻了,自然不愿意在此时另生事端,遂拒绝代递。
尽管康有为的上书不合时宜,在变法的具体措施方面也未能给出一个可行方案,空谈过甚,但对这一建议翁同龢还是赞同的,于是,他将康有为上书的大概内容抄录了一份,私人存档。
对朝局一知半解的康有为显然无法洞悉帝师翁同龢的想法,上书递交之后,便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一厢情愿地盘算。他写信给弟弟康广仁,对上书最坏的后果作了三种预计:下狱、流放边疆、押解回籍。虽然如此预计,但康有为的内心却充满了希望,他认为光绪亲政之后将有一番振作,言路会再次活跃,人事也会有很大变动,所谓的获罪其实不过只是假设。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康有为无所顾忌地多次在信中催促康广仁等人将他的“上书”抄写多份,分送给各位亲朋好友,以求尽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引起高层的注意。
但天真地期待舂雷炸响一声的康有为,等来的却是一颗哑炮。
5.掠人之美,害人不浅
失去张鼎华这位靠山之后,一位叫作屠仁守的监察御史成为了康有为1888至1889年的政治靠山。屠仁守名位虽低,却是当时朝中为数极少的几个敢于进谏者,他不止一次地孤身上疏,直言极谏慈禧太后的大兴土木。翁同龠禾曾誉之为“西台孤凤”,并自愧不如,康有为也曾褒赞他为“忠臣第一”。据康有为《自编年谱》的描述,屠氏每与康氏谈及国事,莫不痛哭流涕。
对照《清实录》可知,屠氏犯颜直谏呈递《收回醇亲王会办成命疏》、《勤修政治以答天戒疏》、《抑近习疏》等著名谏章的时间是1887年,此时康有为根本尚未入京,也不认识屠仁守。但康有为日后编撰年谱时却掠人之美,将这些事情都系于1888年12月,并归于自己名下,其作伪恶习在这件事情上又一次得到了证实。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最终导致屠仁守仕途折戟沉沙的《归政届期、直抒管见》折倒很有可能和康有为渊源深刻,尽管康在世之日绝口不提这份折子与自己有关。
屠仁守此折呈递于1889年正月19日,光绪亲政前夕,他在奏疏里说:
“皇太后马上就要归政,但眼下正值多事之秋,臣恭请太后明降懿旨,规定外省送入京师的密折以及朝廷重臣们的封奏,仍继续写上‘恭请皇太后圣鉴’之类的字样,恳请太后批阅预览之后,才可施行。”
屠仁守此折颇有讨好慈禧的意思,但却极不得体。事后,他被革职,永不叙用。
此折无疑是屠仁守盛名上的一大污点,康有为自然不会将这样的奏折的著作权归入自己名下,但《康未刊文稿微卷》中所保存的康有为代屠氏所撰写的《门灾告警折》里却也有这样的句子:
“愚臣个人以为,太后归政之后,中外臣工,如有紧要奏章,仍然应该送给太后批决。臣请求将臣的这一建议下达给九卿诸大臣,令他们拟定成规章制度,对外宣布。使皇上既能够有所禀承,臣等也能够有所依靠,实乃天下幸甚!”
1888年12月15日,宫内太和门、贞度门被一场大火几乎烧了个精光。因太和门属于皇宫里正门中的正门,所以这场火灾在当时是一次极其严重的政治事件。屠仁守从火灾现场回来,未曾回家就直接来找康有为,请他代写一个折子,并交代了4项具体内容,其中并无恳请慈禧继续专权一条。最后,康有为就草拟出了这份《门灾告警折》。屠氏当时没有用康氏的这个折子。但随后却又把这一建议写进了《归政届期、直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