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3期
乾隆与鸦片战争之英国人的礼品(下)
作者:张宏杰
阴历七月初十,礼品运到圆明园,皇帝命人马上将这些礼品画出图样,送到承德供他观览。办事官员想等礼品安装完毕后再一起绘图呈览,却引来性急的老皇帝一通训斥:“贡使于十七日到园,距今已有六日。今日本报到来,朕以金简(大司空)等必将如何装饰,及西洋人并首领太监在旁观看,是否得其安装方法,大概情形分析附本报具奏,乃竟无一言奏及,殊为不解!……金简、伊龄阿(侍郎官)、徵瑞(盐政使)著传旨申饬……仍着金简遵照昨降谕旨,逐一开具尺寸清单,一井迅速具奏,勿再迟延干咎,”(《乾隆上谕档》)
皇帝对礼品的种种指示传到了英国使臣的耳朵内,这显然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英国人把这个理解成皇帝对英帝国的重视,而中国人对使团的热情接待更令使团成员坚信了这一点。
当使团的船队到达大沽口外时,他们发现两名朝廷命官携带着大量作为礼物的食品,在那儿迎候。使团副使托马斯,斯当东认真地记下了礼品的数量,但由于数量太多,船上无法容纳,只能收下一部分,“将其余的壁谢”。“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这仅仅是一个见面礼。在后来的行程中,中国人的慷慨一直让他们吃惊。使团的总管巴罗说:“我们至此所经历的款待、重视和尊敬,是陌生人只有在世界的东方才能遇到的。”而斯当东则说:“大量丰富的日用品不但供应到全体团员,而且普遍供应到使节团的所有技匠、卫队和仆人。看来中国方面不吝惜任何花费以求尽到对使节团的豪华供应。”
从现存的清代档案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接待英使极为重视。在清朝上下看来,接待一个首次来到中国的使团,是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宣传中国治理的伟大成就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算政治账,而不能只算经济账。
英国人刚刚出发不久,皇帝就命令军机处拟定了一套详细的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还前后连续多次下达详细的谕旨,不仅亲自认真安排这次对外宾的接待工作,还特意任命长芦盐运徵瑞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此次接待工作。
在估计贡使不久可到的乾隆五十三年六月,皇帝对接待的原则作了具体指示:“应付外夷事宜,必须丰俭适中,方足以符体制……此次英吉利贡使到后,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华。但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梁肯堂(直隶总督)、徵瑞务宜妥为照料,不可过于简略,致为远人所轻。”而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心情愉快;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
据英国使节记述:“皇帝陛下的这个意旨被所有参加招待工作的官员严格遵守。一位使节团员有一次偶然表示要买一件微小的衣物,承办招待的官员立刻买来,但无论如何不肯收钱。他说,一切费用都记在皇帝的账上了。”这还仅仅是中国皇帝表示其慷慨的最微小的环节,其后的赏赐环节,英国人将要更为惊讶。
英国人一路上所受到的热情接待经过英国商人之口先行传回了伦敦,整个英国欢欣鼓舞,他们认为,这显然表示中国人充分认识到了英国在世界上的分量。这种热烈的欢迎,是对大英帝国的敬意,这预示着使团很有可能顺利完成使命,开辟中英贸易的坦途。
三
两个国家彼此的柔情蜜意一直持续到使团到达承德。在这里,英国人见到了后来中国人屡次用来招待外国人的玩意儿:焰火、杂技和大型歌舞表演,也是在这里,双方发生了第一次不愉快,原因是中国官员提出,马嘎尔尼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这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使节大吃一惊,立马拒绝了这一要求。
这一举动同时也让中国人大惑不解。
事实上,英国人采取的祝贺生日的伪装很容易被中国人理解为称臣纳贡,而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环节,更加深了这个误会。
传统中国对翻译的要求不仅仅是准确。那些对皇帝心思揣摩得十分透彻的中国翻译,深知如何才能得到皇帝的欢心,所以在翻译时,他们往往将外国来文的语气加工得十分恭顺。而这次英国人来访,那篇皇帝读后认为措辞极为恭顺的“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的呈文,原文其实并不怎么恭顺: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非常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与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交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嘎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特使将携带英王陛下赠送贵国皇帝的一些礼物,这些物品体积较大,机器灵巧,从广州长途跋涉至北京,恐怕路上招致损伤,因此他将乘坐英王陛下特派的船只直接航至距离皇帝所在地最近的天津港口上岸。请求把这个情况特呈北京。恳祈皇帝下谕在特使及其随员人等到达美津或邻近口岸时予以适当的接待。
这封信语气礼貌诚恳,不卑不亢。然而,翻译们却在汉文中添加了“谨呈天朝大人,恭请钧安”,“度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等原文中根本没有的惯用语。他们又未经英国人同意,将英国商人口头介绍的“管有呀兰地嘧吨、佛兰西、嗳仑等三处地方”添加进去,以便于皇帝了解这个国家。同时,“为了改进北京与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交往”等表达平等交往意图的文字被翻译一律删去,就成了呈现在乾隆面前的“恭顺”模样。
同样,英国国书经过中国翻译加工后,也味道大变。他们自作主张,让英国国王在信中欢呼中国“大皇帝万万岁,应该坐殿万万年”,又删去信中英王说他自己“仁慈为怀”,关注臣民与全人类的幸福,及其军事威力强大,“远及世界各方”,对战败的敌人,“在最公平的条件下,给以同事和平的幸福”等语,反而把这些内容加在乾隆身上,改写成英王赞扬乾隆“大皇帝心里常把天下的事情、各处的人民时时照管”,不论中国人或外国人,大皇帝恩典“都要保护”。
读了这篇“表文”,你能不说英国人是前来进贡的吗?你能认为把英国人排在缅甸使臣后面让他们随班行礼有什么错误吗?
平等精神和等级观念是英国人和中国人的矛盾焦点所在。在英国人眼里,他们对中国进行的是一次平等的友好访问,而在中国人眼里,国际关系中根本没有“平等”二字,凡是到中国来的,都是前来朝贡的。朝贡体系的核心精神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