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天才的表现、实质与发展

作者:胡 谊 刘晓陵



  2.1 认知因素:内在特殊能力与独特认知加工过程
  天才表现与个体已有的特殊能力密切相关,多元智力理论已对此进行了阐释[10]。该理论涉及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语言智力(如赋诗)、数理逻辑智力(如解数学题)、音乐智力(如唱歌)、空间智力(如雕刻)、身体运动智力(如踢球)、人际智力(如与他人沟通)、自我智力(如认识自己)、自然智力(如发现特定模式)。那么,上述智力或特殊能力从哪里来呢?多元智力理论给出的解释倾向于先天观。例如,一些音乐方面的白痴天才,拥有一种遗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能力的发挥甚至不需要任何外部刺激,就像正常人能走和能说一样。
  由上述观点自然导出这样推论:对个体实施测验,筛选最具天赋的儿童,给他们提供最好的训练环境,这些措施可以使儿童步入成为“专家”或“天才”的“快速跑道”。具体到实践操作上,主要侧重明确并测量与特定活动相关的天赋。的确,研究发现,在测试学生某方面能力后,针对这些能力实施教学,将促使学生的智力在一、两年内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发现,某些人简直太“幸运”,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新模式,而且其学习也是如此轻松,甚至很难把这些模式忘掉[11]。可以这样说,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才鉴别及其教育活动,肯定了儿童在不同领域上智力的差异表现,并且可以将更多人视为天才,从而提供充分的教育支持以挖掘每个人的潜能。
  除了内在特殊能力,天才表现还与个体处理信息的加工特性密切相关,这在三元智力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中得到解释[12]。该理论包括三个亚理论:成分亚理论(componential subtheory),涉及个体在学会做事情、计划做事情与实践已有计划等活动中的心理机制,侧重关注“既定情境下如何展现智能行为”;经验亚理论(experiential subtheory),涉及不同的行为调节方式,如在陌生情境中有意识控制行为,或在熟悉活动上自动化行为,侧重关注“特定人何时展现智能行为”;情境亚理论(contextual subtheory),涉及应对不同外部环境的行为方式,如适应、选择和塑造,侧重关注“对某人来说何种行为是智能的以及在何种场合下是智能的”。
  上述三个亚理论涉及各种认知技能,其间不同组合则可构成了各类天才表现,主要有:天才型学生,在学业任务上擅长运用各种认知成分机制来学习学校或书本知识,从而取得突出的学业成绩,其特长是分析性技能;优秀的解题者,不仅在熟悉任务更在新任务上或新情境中,灵活运用各种认知成分机制,具有非同寻常的直觉或创新能力,其特长是创造性技能;非凡的实践者,不仅在既定学习情境下更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效运用各种认知成分机制,表现了突出的环境应变能力,其特长是实践性技能[13]
  2.2 非认知因素:情感特征与人格特质
  天才表现不仅涉及特殊的认知因素,而且与独特的社会情感特征或人格特质有关。哥伦比亚小组(Columbus Group)
  认为,天才表现就是一种异步发展现象(asynchronous development),即个体的高级认知能力与强化动力(heightened intensity)一起,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常模(norm)”的内部经验和意识,在此,“常模”即指大多数人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情感体验等;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这一异步发展现象越来越明显,天才更加感觉到,自己不适应环境,迫切需要环境中人或事做出改变,如父母教养、教师教学和他人咨询等[14]
  强化动力这一概念来自波兰学者Dabrowski的观点[15]。他认为,随着经验逐渐积累,个体情感发展可以分为不同水平,需要得到及时满足代表了最低水平,产生和谐、利他、内部冲突解决、大局观等情感则代表最高水平。每个水平都会产生来自身体、感官、想象、智慧和情绪等方面的过度兴奋(overexcitablities)。与常人相比,天才在情绪方面拥有更多的过度兴奋,这使得他们有更多潜能来达到高级水平的发展阶段。因此,过度兴奋与高级认知能力一起,导致天才觉得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因而使得他们很容易感受到心理压力,从而成为这个世界的另类。
  所以,天才要比其他人经历更多失败,遭受更多挫折。许多创造性人才大多经历痛苦不堪的童年生活,尤其是幼时失去双亲或其中之一[16]。重压之下的儿时生活,会激发一个人的强烈愿望,同时,会促使个体以更大成就来博得他人认可、怜爱与尊重,形成一些独特的人格特质,如毅力、耐挫折、敏感等,结果会使他们在弥补童年创伤的同时,某些特殊能力快速发展,显著超越于同龄人。
  2.3 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互动
  可以看出,天才表现的实质在于两个方面——认知和非认知;进一步讲,更在于上述两方面因素的互动,这一观点体现于Renzulli的三环理论[17]。该理论认为,天才行为体现了三类特质群的互动:(1)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涉及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包括高水平的抽象思维,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快而准地提取信息等内容,后者包括运用一般能力于具体知识领域,区分重要与次要信息的潜能,在解题时获得或运用复杂知识和策略的潜能等内容;(2)任务责任心。包括浓厚的兴趣或热情,在特定领域努力工作及决心,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和动力,在所研究领域识别重要问题的能力,为自己工作设定高标准等内容;(3)创造力。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对新经验和观念的开放态?该小组成员包括心理学研究者、教育者和学生家长,其名称以其聚会地点命名。度,好奇心,冒险意愿,对美学特征的敏感等内容。
  上述特质群没有主次之分,各自作用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均因个体和具体情境的不同而表现不一。例如,要探察数学领域的天才表现,则不仅要观察个体的一般能力(如逻辑推理和知识记忆)以及特殊数学能力(如数学问题表征、解题方法和策略),更要分析个体在特定数学活动上的兴趣、自信心、解题目标和决心,以及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等;离开任何特质群,都不能完整地揭示数学领域内天才表现的实质。在天才教育的鉴别活动上,这一观点则倾向将更多儿童视为天才。这是因为,我们无法事先测量或预测个体在特定任务上的责任心和创造潜能,而这些又是天才表现的实质内容。成功或天才来自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其原因就在于此。
  
  3 天才的发展
  
  怎样成为天才?如将视野跳出个体本身,可以发现,极端的“内源动力说”和“环境限制说”都不再受欢迎,这是因为一种共识越来越强烈:成为天才,均是在个体已有特性与外部环境产生良性互动的情形下发生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展并提高个体能力,进而表现出高水平行为。在这一研究视角下,如今主要思考两个问题:天才是自然发展的还是有意为之的?天才跳跃于常人认知发展阶段还是要经历新的发展阶段?
  3.1 自然成长与有意训练的关系
  天才得益于突出的自然能力(natural abilities)[18]。所谓自然能力,就是在儿童时期自然而然出现的能力,是其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没有经过任何系统化学习、训练或练习什么阶段。自然能力涉及四个领域:智慧能力、身体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天才就是拥有上述自然能力之一,并且处于整个参照系中高位10%的人。处于高位10%的天才,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一般、中度、高度、优秀、极端五个等级。与自然能力相比,才能(talents)则是系统发展的能力,主要涉及个体在某个领域活动的行为特性,如钢琴师、教师、木匠、游泳者、专栏作家、诗人等的表现。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