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天才的表现、实质与发展

作者:胡 谊 刘晓陵



  摘要 本文以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结论,首先解释了天才表现的参照系、行为内容和绩效水平;然后分析了天才的内在特殊能力与独特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天才的情感特征与人格特质;最后讨论了天才发展中自然成长与有意训练、常规发展与认知跳跃这两类关系。对天才的深入探索,有助于纠正传统关于“天才”的错误认识,形成科学的天才观和人才观,有效指导人才培养及相应的教育实践工作。
  关键词 天才 天才表现 创造
  分类号 G763
  
  古往今来,对各类天才表现(giftedness),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普通大众,都十分关注并赋以各种解释;甚至将之归结为神秘因素,如天赐、神喻、上帝给予等。近二十年来,在心理学学科内,借助各种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传记分析、计算机模拟、脑成像技术等),初步明确了天才表现,揭示出隐含其中的实质及原因,逐步解开关系“天才”的诸多谜团。
  
  1 天才的表现
  
  谁是天才(gifted individual)?目前,关于“天才”尚无统一而明确的界定,已有研究多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典型特征、原型、榜样、理论等[1]。撇开争议,至少可以宽泛地说,天才就是与其他人相比,在某些事情上做得更好的人。这一说法表明,是否为“天才”,需要从三方面考虑:参照系,指相对于何类人;行为内容,指做何类事情;绩效水平,指行为达到何种程度。
  1.1 参照系
  天才表现的“参照系”,主要涉及两个范畴:年龄与行业。在年龄范畴内,如果仅以同年龄人作为参照点,则天才展现出超越于同龄人的行为优势,如少年天才;如果以包括同年龄人的所有人作为参照点,则天才表现出卓而不凡的特殊才能,如成年天才。在行业范畴内,如果以一般从业人员作为参照点,则天才需要熟练掌握该领域的特殊知识或技能,如顶级专家;如果以领域内一般专家为参照点,则天才需要提出新颖想法或做出创造性成果,如创新型人才。除了上述两个范畴外,还有性别、身体、文化、时代等范畴都可以作为天才表现的参照系。
  参照系不同,天才的类型则不同:稀缺型(scarcity),是一类“物以稀为贵”并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如卓越的女性外交家;超越型(surplus),是一类推动社会发展但其作用并不必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人才,如艺术、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的人才;专业型(quota),是一类掌握高水平知识与技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异常型(anomalous),是一类具备某些离奇能力、娱乐社会但不大为社会认可的人才,如一目十行、超强记忆等方面的人才[2]
  应当注意,依据不同参照系而区分出的不同类型的“天才”,各自具有不同的行为内涵。例如,少年天才往往指拥有超常智能或智商、突出学业成就、早熟的人,表现为较早或较快掌握既定领域的知识;成年天才则专指特殊领域能力强、创造成就突出、学术地位显著的人,表现为推动既定领域发展或开拓新领域[3]。因此,对来自不同参照系的天才,无法进行 “高低”或“优劣”的比较;同时,某个参照系的天才并非必然成为另一个参照系的天才。因此,“神童夭折”并不可惜,该现象与“大器晚成”、“中年成才”等现象一起,反映了不同参照系下“天才”的各自内涵,折射出对不同天才标准的适应程度
  1.2 行为内容
  天才并非在任何活动上都有突出表现,更多只是在某些事情上超出常人。也就是说,天才表现大多局限于某个领域,而且迁移能力较差。例如,在数学领域有两种要求:一是要学生不断解算术题,另一是要学生通过算术运算来解现实生活的问题,因而在这两种要求下所形成的解题技能是不一样的[4];同样,在弹琴活动中,正规教育(如家庭教师指导)强调节奏流畅、音调准确等,现场演练(如面对观众)则要注意不同观众的表情,因而两类活动“塑造”的弹琴技能也不一样[5]。进一步说,天才迁移能力差的原因,在于天才的表现建立在特殊知识或特殊技能基础之上,且与在该领域的学习动机、勤学苦练与环境支持等密切相关;离开这些基础或条件,天才也就不被称为天才了。
  天才出现与否,还与具体领域的特性有关。例如,如果以成年专业人士作为参照点,那么,少年天才的卓越表现,大多发生在发展性领域(developmental domain),如国际象棋、音乐等领域;在这些领域,知识发展历程较长,其间明显存在不同阶段,需依次掌握不同水平的专长,因而导致不同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和实践等;相反,在非发展性领域(non-developmental domain),如写作、视觉艺术和数学等,则较少出现少年天才;而在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少年天才则是闻所未闻[6]。究其原因,在发展性领域,等级化或阶段化的发展实则意味着:不同水平的知识或能力之间存有连续性,而且明确指示所要学习的内容;相反,在非发展性领域,缺乏等级或阶段则意味着评估标准的缺乏或模糊,无法明确指导学习者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更不用说如何界定该领域的天才。
  1.3 绩效水平
  在统计意义上,一般将高于“常模”两个标准差及以上的行为水平,视为天才的“绩效水平”。在学校情境中,通常以IQ测验为测量手段来识别天才儿童;这一做法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起Terman及其同事的研究,即以斯坦弗-比奈测验中IQ分数在140分以上为天才儿童的系列研究;所筛选的被试长大后相关社会适应能力强,事业有成,但极少有人达到领域内顶级水平。相反,现有研究发现,智商分数不高的人,如果具备某些人格特质(如全力以赴的干劲)或者强烈的行为动机,也会在某些领域展现出天才式行为(gifted levels performance)[7]
  应当承认,用IQ分数来解释天才表现或创造表现时的确存在不足;这一局限如今以一种“阈限效应(threshold effect)”的观点来解释[8]。所谓阈限效应,就是以某个智商分数(如120分)点为界限,在其下,智商分数与创造表现存在正相关(如.40),在其上,两者相关微弱甚至可以忽略。正是出于该效应,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需要抛弃以往智商越高就越应接受天才教育的做法,转而提出,只要智商分数处于阈限水平之上,应接受天才教育方案,得到充足的教育资源,匹配相应的教育措施。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质在于智力测验大多测量人的一般能力,而天才表现出更多与具体任务上的认知操作及情感因素等的相关,两者之间相关程度较低则是必然。如今,研究者更愿意这样做:以特殊任务表现尤其是创造性表现,而非一般能力状况来衡量天才[9]。当然,这一测量手段大多使用在成人天才身上,侧重发现并分析他们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或新知识,注重质性评判而非量化数据,同时,为了使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或知识得到科学确认,则需要该领域专家、政府人员甚至是普通大众等一起来参与评估。
  
  2 天才的实质
  
  天才为何成为天才?如今,不大可能采用极端的“先天说”或“后天说”,这是因为,在目前研究水平下,无论是“先天天赋”还是“后天经验”都难以直接展示,更毋庸说科学阐释它如何作用于天才表现。如今,更倾向这一观点:天才表现反映了个体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及其二者之间的互动。目前,对认知因素的分析,主要关注制约天才表现的内在特殊能力与独特的认知加工过程;对非认知因素的分析,则侧重探讨调节天才表现的情感特征与人格特质。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