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几个问题

作者:张 弼

我认为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具体内涵还应加以扩充。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文学理论学科的科学定位。确定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学科归属。二、寻找文学理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即文学普遍的共同规律和特殊的个别规律,三、增强文学理论的规范性。把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思想基础、思维方式和理论形式等各方面研究都要纳入到科学轨道上来,改变其随意性,寻求相对的确定性。四、探讨文学理论发展的规律。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应当从形态描述进入规律的揭示。
  限于篇幅,本文难以对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进行逐一论列。文学理论的发展是充满悖论的,本文以此选择几个原则性问题,谈一些看法,这就是引言中所列的四个问题。
  
  二、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研究文学理论科学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离不开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这就是现代性。关于现代性,钱中文概括说:“在我看来,所谓现代性,就是促进社会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就是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精神,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总之,现代性体现出一种探索维护人的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普遍价值原则和普遍精神。关于现代性的思维方式,钱中文说:“应是一种排斥绝对对立、否定绝对斗争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更应是一种走向宽容、对话、综合、创新,同时包含了必要的非此即彼、具有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只能根据现代性的普遍精神和文学理论的特殊性才能确定。钱中文说:“我以为当今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要求,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自身的科学化,使文学理论走向自身,走向自律,获得自主性;表现在文学理论走向开放、多元和对话;表现在促进文学人文精神化,使文学理论适度地走向文化理论批评,获得新的改造。”我理解文学理论现代性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对立统一: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实现二者之间的张力互补。西方现代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及其关系,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及其关系都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这里必须注意两种片面性,一是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混为一谈,用科学精神代替人文精神,二是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对立起来,用人文精神否定科学精神。这两种片面性都会从总体上把文学理论引向谬误。
  首先来看第一种片面性,用科学精神代替人文精神。过去我们在考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时,往往看重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区别,而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往往淡化,更多看到它们的共同性。如有的学者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具有更多的内在相关性和共通性,它们之间的区别相对于各自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言又属次级的、次要的和不那么显著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我们可以舍弃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与差异,而侧重关注其共性和统一性方面。以便在与自然科学的比较和对照中探讨其现代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也有的学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没有必然的冲突”。因此二者之间“没有必要严格区分”。究其观点来源,大多是来自皮亚杰的《人文科学认识论》。他在书中写道:“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社会现象显然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人的心理生理过程。反过来,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都是社会性的。”简言之就是,社会科学离不开入。人文科学离不开社会,二者的区别可以忽略不计。人文科学就这样湮没在社会科学之中。看来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祛魅”工作。
  当然,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确实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和多方联系。二者在历史上曾经是母子学科,有合有分。二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有相互重叠和相同之处。二者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经常相互借鉴通用,但是二者的差异也是明显不容忽视的。
  先看研究对象的区别。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在物质利益和情感、事实与价值、社会组织制度与个人精神追求、社会过程的客观性和个人主观愿望两个方面中,社会科学在二者的联系中更偏重于前者,人文科学在二者的联系中更偏重于后者,社会科学主要是研究人和人的活动的客观方面,主要是研究人类关系领域。它所属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口学是研究人类的经济政治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等社会群体各方面的规律。人文科学是研究人和人类活动的主观方面,它从个体的具体的人出发,关注入的精神观念思想感情,它所属的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以及各艺术领域是研究人类的精神活动和规律。产品的精神内容和价值等。
  人文科学由于它致力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欲望等原本就是个别的、特殊的、一次性,而且是无等差的,对其可以分为新旧,但无法分出优劣。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造成对于传统和前人持兼容而不是兼并的立场。文学传统总是凭借其特有的个性而长存于历史的长河中。总是以无可代替的个性成为后人从事文学创作的一种参照,甚至在某方面仍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再看研究方法的区别。社会科学偏重于实证性分析,而人文科学偏重于直觉和领悟。
  正确认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就可以高屋建瓴去认识和总结文学和文学理论发展中的正反经验,自觉引导文学和文学理论健康发展。过去由于不加区别,总是“人文社科”并提,造成了文学创作和理论上的两种片面性。
  一是科学性代替人文性。
  在文学创作中,用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武装头脑,能认识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和特征。正确表现社会和人生。但如果脱离人文科学的艺术思维,用文学去演绎社会科学原理和各项具体政策。图解政治观念,只能产生庸俗社会学和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如果文学演绎错误的社科理论,那后果更惨。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建国前后许多作品都有这种倾向。按照人文科学的特点,文学创作面临着表现群体与个体、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理性与情感、客体与主体、实用与审美、平均与个别、既成与独创二者关系时,总是以突出后者去表现前者。“社科”代替“人文”,在创作中常常是反其道而行之。有时脱离人物的审美特点要求人物去表现所属的阶段、阶层以及群体的共性和言行。理论批评也常对个体形象用群体标准加以要求,动辄指责作者。难道我们的工农兵形象就是这样吗?要求作品人物是其所属群体传声筒和代言人,便消解了人物个性,“千人一面,干部一腔”,人物雷同化模式化。既然人物是他所属群体的代表,正面人物就只能写优点不能写缺点,出现了很多廉价的“高大全”式的人物。他们只能想阶级之所想,做阶级之所做,不能有个人的七情六欲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