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妥善处理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关系

作者:逄锦聚

育的可能性。供给和需求均衡即必要性和可能性吻合,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适度规模。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整个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还会日益旺盛。目前出现的某些企业、某些地区对经济类本科毕业生需求趋于饱和或饱和的现象,是短期阶段性、结构性的现象,并不具有长期、总量的意义。而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农村、农业等目前尚属落后的地区和行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地出现高潮。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1%,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样条件下,经济学人才供给不仅不会形成总量的过剩,反而供给不足的缺口将会是持续存在的。所以从长期的发展的观点看,即使目前出现的经济类本科人才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也是短期的,而不会是持久的。从我国经济社会对教育发展可提供的资源支持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稳步快速增长,2004年财政总收入在2003年突破2万亿元的基础上又达到26 35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2005年突破3万亿元。我国用于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且也尚未达到我们自己预定的4%的目标。这意味着,国家财政对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还应该而且可能逐年增强。同时,随着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的提高,多种渠道筹资办学,多种形式办学将进一步发展,也会使社会资源更多的投入到发展教育上来。至于发展经济学类本科教育所需师资及物力,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成的博士走向工作岗位,教师队伍的充实和提高应该不成问题。
  总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类人才的需求和对教育发展可提供的资源支持两个角度看,我国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规模,短期看是适中的,长期看还应该有较大的发展。当前最需要关注的主要不是规模而是结构和质量。当然,这是对总体趋势的判断。此外也应该看到,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国民经济增长一样,也是在波动中实现的,某段时期稍微快一点,某段时期稍微慢一点,只要不是大起大落超过国民经济和居民承受能力造成资源浪费就可以。目前,在经过了1998—2005年的招生规模扩张后,稳定规模而着力提高质量是完全必要的。此外,就全国而言是这样,至于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是否规模适中,要具体分析,也确有个别学校不顾条件盲目扩张,以致影响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要予以足够重视,实事求是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结构问题主要是指经济学门类内部各专业、各人才培养层次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主要有:经济学门类内部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比例关系,本科、专科、研究生教育的比例关系,等等。这些比例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类本科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长时期内理论专业重于应用专业。改革开放后应用专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这是一种进步。按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经济学门类下设5个专业,其中经济学专业一般被认为是偏重理论的专业,而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一般被认为是偏重应用的专业。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趋势和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校经济学类学生比例看,一般是应用经济大于理论经济。从我国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性专业还需要有较快的发展,但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克服和防止三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忽视理论经济的教学和对经济学人才理论素质的培养。须知,没有理论做根基,经济学的发展会受到制约,经济学人才的后劲和发展潜力也将是不足的。另一种倾向是缺乏对应用类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盲目追求上热门专业的倾向。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经济社会直观反映的需求并不完全是理性的,有时会有虚假的成分,特别在经济增长出现过热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而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被动地、事后地适应这种需求,还要在理性地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同时,引领经济社会健康的和谐地前进。还有一种倾向是过窄、过细专业的回归。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产生的积极成果之一,就是大家对拓宽本科专业口径,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形成了共识。在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推动下,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的文件,全国进行了专业调整,1998年曾将我国几十年形成的504种专业调整成为248种。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部关于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文件的贯彻,经济类专业结构有了改善,传统专业经过改革、改造焕发了生机,应用性专业有了较快发展,一批新兴交叉专业开始诞生、发展,这是积极的成果。但近几年,本科专业增势又强,在新增的专业中有些是合理的,但有些则过窄、过细,使曾经拓宽了的专业口径又开始回归,这将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说,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密切联系的,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质量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且也表现在数量之间的紧密关联。所以研究经济类本科教育要注意这三者间的比例结构关系。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社会对专科层次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研究生层次人才的需求。这可能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我国也不应该例外。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可能呈现一些不完全合乎常规的特点,特别是由于我国部门或单位用人的成本在专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之间差距不大,所以有些用人单位宁愿多用研究生而不愿用或少用本科生,以致出现研究生在做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可以做的工作,本科毕业生在做大专生可以做的工作,这样会给高校提供一些不真实的需求信号,如果不排除这种现象,容易产生误导。这是在把握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结构时应该加以注意的。
  
  三、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有三件大事是必须搞好的:一件是学科建设,一件是教学,还有一件是科研。要搞学科建设,又要搞教学、搞科研,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位置怎么摆,这是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先谈学科专业建设。什么是学科,什么是专业,什么是学科专业建设?对此似乎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按照各类学问之间研究对象、内容的内在联系,可以把这些学问分为若干个门类,若干个学科,若干个专业,通常在本科生阶段叫专业,研究生阶段叫学科。学科专业建设既包括研究生层次的学科建设,也包括本科生层次的专业建设。在经济学教学与人才培养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建设应该是同等重要的,而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更具有基础性地位。学科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