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妥善处理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关系
作者:逄锦聚
一是提升学科水平,一是优化学科结构。所谓提升学科水平就是使学科、专业有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成果、高质量的人才。所谓优化学科结构,就是要妥善处理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关系,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再谈科研。科研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诚实劳动进行的创造性的发现真理的活动。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加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加紧对科研方向的调整,并强化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力争出更多更高的成果。为此,要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加强对重大应用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跨学科的研究。
最后是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学改革是学校一切改革的核心。教学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大学教学大致形成了一个思路: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其次,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行学科和专业建设;再次,要在专业设置合理的前提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然后,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加强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最后,要加强管理,建立完整规范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反馈机制。这个大致的思路一般地说并不难把握,难的是每一个环节怎么加强建设,怎么加强改革,才能够收到成效。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项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可能抓出成效的工作。
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教学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表述:学科专业建设是龙头,教学是中心,科学研究是提升学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之所以把学科建设摆在龙头的地位,是因为学科专业建设好了,就为教学科研奠定了基础。所说的教学是中心,是因为如果一个学校没有教学,这种学校连基本的办学资格都不具备,它可以是一个研究院,一个研究所,但是它不是一个学校,所以高教法明确写明,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根本的任务。说科学研究是提升学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是因为没有科研,学科水平和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在高校,科研的功能应该有三个:第一要探索真理,要发展学科;第二要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三要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科研的成果要转化成为教学的内容。如果科研搞不好,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任务就可能落空。
目前,在处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三者关系中,存在的偏向是:一是不少学校存在重研究生层次的学科建设而轻本科生层次的专业建设的倾向,表现在不顾自己学校的目标定位,为争办重点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上下工夫,而对本科专业建设重视不够,这是应该得到扭转和克服的。实际上,本科生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没有好的本科教学,没有好的本科生专业建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二是在一些学校一段时间内,出现重科研、忽视教学,教授不为本科生上课等情况,这种情况是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不符合办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要求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允许只搞科研不搞教学。科研无疑要得到鼓励和提倡,但是一定要强调不能因科研而忽视教学,相反一定要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内容,这是学校进行科研的重要目的和任务之一。
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教学与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关系
积若干年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在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必须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统一。
为什么高等学校经济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本的原因有两条。首先,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150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至少具有如下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这些基本内涵和特征,所以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次,高等学校经济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国情,不仅仅是指人口多、底子薄这样的经济状况,还包括我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从政治上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就是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得以实现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指导,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不应该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实践有了巨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所以,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切地说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为什么要加强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第一,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经济制度,对这些特殊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理论。第二,中国需要成千上万的经济理论人才和经济建设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悉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理论,更要熟悉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反映中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对这些人才的造就和培养尤其要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教学和研究。第三,中国正在进行的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要取得这样宏伟事业的成功,也需要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理论为指导。
为什么要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因为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这些宝贵财富可以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