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妥善处理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关系

作者:逄锦聚

水平师资队伍和其他条件。这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高,其研究生比例特别是博士生的比例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这类高校的数量不一定多,但其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高,是国家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水平的代表。
  第二类为以培养理论、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研究型高校。这类高校经济类学科专业实力比较强,能培养比较优秀的本科生,也能培养比较优秀的硕士生,其中一些学校也有博士点,能够培养博士生,有比较强的师资队伍和比较好的其他条件。这类高校包括大部分原属中央各部委后划拨教育部或划属地方管辖的学校,也包括地方重点建设的学校。这类学校的数量占我国承担经济类本科教育高校的绝大部分,是本科经济学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第三类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校。这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性人才,除上述两类学校外的其他院校都属于这类高校。
  应该明确,每种类型的高校,各有其培养目标、发展方向,都可以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对不同类型高校的评估标准,做到分类要求,分类管理,分类指导。这样有利于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对于高校而言,重要的是要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赋予的权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办出自己的特色。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找准自己在整个教育体系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的位置,熟知自己的历史、优势和劣势,并充分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对于全国而言,如果每一所高校都能够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那么就可以汇总为国家教育的综合优势。现在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是,不少的高校不分是不是应该和可能,都不满足于聚精会神地搞好本科教育教学,而是追求上硕士点、博士点。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的倾向,并不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表现,而是一种扭曲,应该予以纠正。高校应该按照自己的定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
  (本文是作者在第一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学术年会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张冬梅]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