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8年第1期
如果季米特洛夫不支持毛泽东……
作者:青 石
仅仅是一种初步的、并带有某种过渡性的设想,甚至还不想完全放弃苏维埃的形式。然而,中共中央却准备在电报中公开保证:(1)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实行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2)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3)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4)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季米特洛夫没有想到,中共中央准备做出的政策变动竟是如此之急、如此之大。由他亲拟的书记处2月5日复电称:“我们建议,暂时不发表关于我们苏区政策根本变化的具体声明。这个问题需要仔细加以讨论,并需要各个党派、接近我们的人士和人民群众对我们政策的这种急剧变化作认真的准备。”
但是第二天,在斯大林了解到中共中央电报的内容之后,季米特洛夫不得不急忙又发出一封不同于前一天的电报,通知中共中央说:我们认为你们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的电文是基本上可以采纳的。不过,季米特洛夫仍然有些不放心,又在电报中特别问道:党、红军和群众对于你们所提出的这类彻底转变政策的办法,是否已经有了准备呢?
不难看出,季米特洛夫与中共中央之间固然出现过分歧,但不能因此就说他和共产国际始终是右倾的发源地。事实上,他们虽然有时站在右的一边提出批评,而有时则是站在左的一边提出批评的。回顾一下1936年8月15日的政治指示就可以看到,当时季米特洛夫实际上就是在左右开弓。他一面批评中共中央不该继续实行反蒋方针,一面又突出强调在统一战线中“保持共产党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的问题,批评中共中央不应该放松自己的阶级警觉性。他对瓦窑堡会议在维护自己阶级队伍纯洁性问题上所作出的让步“特别感到不安”。他强烈反对会议决议中关于一切愿意入党的人,不论其社会出身如何,均可接收入党和党不怕某些野心家钻进党内的提法;反对不加选择地接收学生和其他军队的旧军官加入红军队伍的做法;反对允许有产阶级的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如此等等。1937年初季米特洛夫与中共中央之间发生的分歧,显然也反映了这种复杂的情况。
正因为有这种复杂性,说季米特洛夫后来把在莫斯科中共代表团中的王明等人送回国去,是打算要他们来夺毛泽东的权,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其实,读了《共产国际压制毛泽东了吗?》一文的读者大概都能感觉到,这种说法首先在逻辑上就有些不通。因为遵义会议后不久,陈云和潘汉年就离开红军,转经上海去了莫斯科。所以季米特洛夫等应该早已知道中共中央新的总负责人是张闻天,而不是毛泽东。假如他们真的是要派人回国“夺权”,那也一定是冲着张闻天,而不是冲着毛泽东去的。更何况,上面谈到的情况也清楚地表明,季米特洛夫当时所担心的,与其说是中共中央会不会“左”倾的问题,还不如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共中央会不会右倾的问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国内的中共领导人会不会在新形势下被“蒋介石的阴谋诡计”所欺骗,以致解除了自己的思想武装呢?
谈到派王明回国,不能不谈一谈季米特洛夫1937年8月10日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的那次发言。过去一些谈到这个问题的著作都引述过季米特洛夫的这个发言。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引述都只注意到发言中关于需要派国外的干部回去帮助党的提议,然后就简单地把它同反对毛泽东的倾向联系起来了。有的甚至干脆说,这是要中共改变以往的政治立场,放弃军队,并在组织上与国民党合并。其实,只要稍微仔细读一遍这个发言,就会看出那里面既没有不满意毛的内容,也没有让中共听任国民党摆布的意思。
季米特洛夫是怎样提出派人回国来“帮助党”这一动议的呢?
季米特洛夫指出,中国共产党曾经成功地进行了苏维埃革命,并在同南京国民党的斗争中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政治活动家。但现在,党的政策和策略需要进行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要从反对蒋介石国民党转变到同国民党谈判,将苏区改为特区,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还是这些人,还是这些干部,他们能不能很好地完成这种转变呢?他担心:“对于我们中国同志和中国党来说,由此可能产生一些很大的困难和危险,我指的是蒋介石的阴谋诡计和他的包围。”
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呢?他表示,中国党的干部大多数是农村游击战争中培养锻炼出来的,长期脱离中心城市的工人阶级。进行如此之大的政策变动,在蒋介石的阴谋诡计和包围之下,难免存在着“使党和党的干部堕落即解除其思想武装的危险性”。因此,需要能够辨明方向的同志去帮助中共中央,去利用新的形势加强在工人中的影响,从而使党真正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基础之上。而“国外有这样的干部,他们可以帮助党”。
显然,季米特洛夫的谈话不是冲着毛泽东去的,更不曾想把中国党引向右倾。作为欧洲国家的党的领导人,继承俄国革命的经验,季米特洛夫和几乎所有苏联党的领导人一样,对中国党长期脱离中心城市的工人阶级一直忧心忡忡。也正因为如此,季米特洛夫相信,必须选派熟悉莫斯科意图,懂得依靠工人阶级重要性的干部,回去监督党、帮助党,以免国共合作后党会出现迷失政治方向,最终被蒋介石欺骗、瓦解的严重情况。
10月10日,在确定了王明等人回国的问题之后,共产国际还通过一个专门的决议,进一步规定了王明等人在这方面的使命。决议对中国党提出了八点要求,加强统一战线问题只占八分之一,其余各点大都是告诫中国党要依靠工人阶级,扩大影响,巩固战斗力的。决议特别强调,务必设法保持红军的战斗力、它的团结和它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绝对忠诚,要设法扩充军队,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革命警惕性,使敌人不能通过瓦解、挑拨和特务活动等手段来破坏党和红军的组织。
季米特洛夫这时究竟担心什么,他希望王明等人回国后能够从哪方面帮助中国党,应当是不难判断的。
毛泽东抵制了十二月会议吗?
1937年11月29日,王明和康生、陈云等乘苏联飞机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对于王明等人的到来,毛泽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说这“是一件大喜事”,是“喜从天降”,甚至把王明他们比喻为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据当时在延安的人回忆,在随后举行的欢迎大会上,毛泽东也“讲得很热烈、很兴奋”。可以肯定,毛这时所表现出来的激动心情,绝不是装出来的。因为在这时,作为世界革命中心的莫斯科,在中共领导人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被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派回来的领导人,自然要被另眼看待。但是,仅仅十天之后,毛与王明之间就开始出现了意见分歧。按照有的书上的写法,十天以后,毛泽东就开始“抵制”王明的右倾错误路线了。
既然季米特洛夫派王明回国,很大程度上只是想要他帮助党加强政治敏锐性,并无让他向毛泽东“夺权”的意图,何以他一回来